分类: 阁楼 |
社会科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把好的电影带给人们的体验称之为“高峰体验”,《达芬奇密码》本身没有一个高峰,也很难带给观众这种体验。
《达芬奇密码》上映的时候正赶上我们在做六月刊的后期,只有个别手特快或豁出去了的同事跑去看了,回来都赞不绝口,从网上看到的痴迷者也是一片一片的,有的朋友的MSN签名也换成了“达芬奇密码”。好不容易熬到昨天我们才去看了。
我和大锅从电影院出来,直奔停车场,基本上没有怎么讨论,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可说的。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即便是看完《马达加斯加》这样的动画片,我们都能说上半天。
并不是说我认为这部影片很差,其实我还是给它打了90分,只不过可能是之前期望值太高了,看完以后我有一点失望,离完美的经典还是差点意思。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
1、首先当然是演员阵容了!汤姆·汉克斯、奥黛丽·塔图和让·雷诺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哪怕他们这一辈子只演过一部像《阿甘正传》、《天使爱美丽》和《杀手里昂》这样的电影,我都会终生喜欢他们,尤其是让。汉克斯的憨厚和睿智、塔图的既天真又成熟、让的丑和酷使分别使他们在纷纭的世界影坛中显得尤为旗帜鲜明。导演把他们三人安排到一起进行首都跨国合作,让我欣喜万分。
2、我向来不太喜欢电脑特技在电影(电视)中大行其道。有一次我不幸看到了央视版《天龙八部》中的一集,讲大理高僧与段正淳在下棋,两人用手指头或拐杖在空气中就画了一张虚拟的棋盘,像蜘蛛网似的在风中飘啊飘的,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而且每每想起就觉得那只蜘蛛在我的喉咙里似的。
《达芬奇密码》里的电脑特技制作是我非常欣赏的,尤其是在伦敦教堂外面营造的那种时空交错的画面,两个字——冲击力!
然后讲讲我不太喜欢的地方,这都是编剧的过错造成的:
1、矛盾对立不明显,冲突不够激烈。罗伯特和索菲都是大大的正面人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反派是谁呢?是那个四处行凶的苦行僧?是“导师”、那个英国老头?是让雷诺演的那个法希警官?还是被害者之一奈芙博士?是事工会还是隐修会?抑或是他们全都是反派?
一个独立、鲜明的反派或矛盾的另一面的缺失,大大削弱了本片的震撼力。很显然,没有低谷就没有高峰,谷越低显得峰越高,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把一个人置之死地,然后再去讲述他如何后生,就特别能引人入胜。其他成功的经典也肯定是这样。
2、在没有低谷和高峰的前提下,本片设置了太多的小波浪,一个接一个的包袱抛给观众,然后又迅速地解开。兴奋点不少,但坏就坏在兴奋点如果太多了,到后来就不兴奋了。情节节奏也是够紧凑的,但也是坏在太快了,观众还没明白这个谜是怎么解开的,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根本没有让人回味的余地。这当然和我们不熟悉背景也有关,大锅在进电影院之前还做足了功课,专门上网学习了一下西方宗教史,但据说看了还是有点晕,更别说我这样的历史盲了。
3、缺乏一些可以让人仔细回味的细节,是另外一个缺陷。经典之作不仅仅在看完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而且在若干年以后,还应该能让人想得起来。
社会科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把好的电影带给人们的体验称之为“高峰体验”,《达芬奇密码》本身没有一个高峰,也很难带给观众这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