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驱动力》读后感

(2012-05-04 12:02:04)
标签:

驱动力

激励

管理学

自主管理

分类: 杂谈
    今年4月,湛庐文化出版了丹尼尔·平克的最新作品《驱动力》,网上诸多好评,号称是美国畅销书,去年被评为亚马逊最畅销书50强,作者是“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商业思想家之一”,封面上醒目地写着“在奖励与惩罚已全然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的热情”。我怀着无限向往、崇敬的心情购买并认真拜读了本书,但读完之后,虽有一些收获和启发,但更为明显的感觉却是“很失望”——主要是因为心理期望过高。
    事后总结一下,我认为本书存在四大问题:

    1.论证不严谨,经不起推敲

    前100页,用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人类行为试验来推销一些并不新鲜的观点,人类行为本身是非理性的,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情绪、道德、内在精神状态与心理需求等等,少量试验的结果只能验证人类并非纯理性的“经济动物”,我们对人类行为的一些简单假设是不正确的,并不能完全推翻数百年的研究成果。

    2.牵强附会,夸大其辞,有误导之嫌

    对驱动力3.0的划分,我觉得有些牵强——1.0和2.0都是基于人的天性,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区别。作者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2.0对应的是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并非一无是处。此外,2.0也并非完全失效,就连作者自己也承认:对于可重复性强的简单、机械劳动,科学管理与传统的激励方式仍然是有效的。只是针对探索型工作,需要使用侧重点略有不同的激励(如更多地使用内在驱动而非外在物质奖励)。所以,我并不认为驱动力3.0与2.0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分类方法有误导之嫌。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群、岗位和工作,综合、有效地利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并正确地使用它们。

    同时,纵观全书,写作风格有些夸张或过激,时时有误导之嫌疑。例如,作者一直强调“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科学向左,企业向右”,言下之意是说现在的科学与企业的实践相左,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据我所知,很多研究(包括管理学上的研究)都非常重视贴近企业的实践,并在某些方面起着引领企业实践的角色,二者并非是背道而驰的。再如,本书第二章的标题是“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谈到“胡萝卜加大棒失效的7个原因”,看似广征博引,实则没有太大说服力。读完本章,我并不认为“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完全失效或无用,它有其适用条件;其次,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激励措施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们。作者举了一些所谓“失效”的例子,但仔细思考一下,我认为并不是“激励”本身有问题,而是选取的激励方式和实施方式有问题。再有,作者用很长篇幅论述了目标的危害性,例如“目标让人视野变窄,产生短视思维……”,我认为这是偷梁换柱、夸大其词。并不是“目标”有问题,而是设定了错误的目标(“seeking the wrong goal”)。

    3.流于空泛,不实用

    看到一半,仍然没有如何做的任何提示。作者提出驱动力3.0的三大要素(“自主、专精、目的”),只是给出了一些空洞的原则和并不知名或普遍的案例,并未给出如何实施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每章后面看起来都有“I型工具箱”,但坦率地说,我并不认为这些都是实际可操作的“工具箱”,很多还是一些泛泛而谈的原则。如第87页“用I型方式支付报酬”,号称有“三个关键方法”,但这“三种方法”实际上却是“确保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报酬要高于平均水平”、“考核标准衡量因素要广”——请大家思考,这些是方法吗?

    4.老调重弹,新意了了

    在西方,对主流管理理论和传统方法的质疑与反思之声并不鲜见。例如,从德鲁克到加里·哈默,从明茨伯格到彼得·圣吉、肯尼斯·克拉克等,有很多类似之举。事实上,这是时代变化衍生出的一个必然趋势。发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管理学,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化、创新与变革,这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并不是少数人的远见或惊人之语。因此,本书自称标新立异,要么是作者孤陋寡闻、大惊小怪,要么就只能看作是过分炒作。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果以平和的心情去写作或阅读这本书,并非一无是处,还是会有一些启发和收获的。但若以过度包装、忽悠的方式去写作、炒作这本书,让大家抱着很高的期望去读这本书,甚至为了推销自己的观点,忽略一些严谨的边界条件,去贬斥其他理论与方法,我认为就不可取了,得到的就只能是怀疑、失望,甚至是厌恶。

    因为管理学是与人打交道的学问,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因此,要想真正让管理见到效果,必须返回根本,洞悉人性和文化,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一味地赶时髦。然而,在当今时代,浮躁心理泛滥,很多人对一些理论和方法根本没有认真或深刻的理解,匆匆忙忙追赶时髦,然而,因未掌握真谛,所以应用效果不佳,就将其弃之如敝履,然后再去追逐下一个时髦。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在此呼吁,让我们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思索;少一些炒作,多一份执着;少一些冲动,多一份行动。务实、求真,选择甚至是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才是根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