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鉴赏与收藏》全集差不多已上市

标签:
文化收藏艺术品古陶瓷 |
分类: 重要信息发布 |
《中国瓷器鉴赏与收藏》全集装订完毕即将上市
整理/西风
2014年最后时刻《中国瓷器鉴赏与收藏》装订完毕。借2015年元旦之际,首先祝福大家新年愉快,该吃吃,该喝喝,心想事成!感谢许多老师、藏家、行家、藏友和网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才有这部书顺利完成。更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全体同仁的辛苦努力和通力合作,再过一个星期,会陆续上市与大家见面。过去的一年,对于我而言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折腾了一年半,我可以好好的睡几天,以迎接新的挑战和工作。
前言
瓷器,是中国人伟大的发明,意义非常深远。原始瓷器是商周和春秋战国王侯将相墓葬中不可或缺的陪葬品,瓷器是三国两晋时期上流社会的生活用器,瓷器是隋唐时期皇家贵族和文人墨客族赞美的用器,瓷器更是五代、宋、元(晚期)、明、清以来皇帝本人和朝野官商文人关注的对象。并且,中国瓷器自唐以来的各个不同时期,通过海路和陆路输出到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成为外国人用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奢侈品。特别是明清之以来,朝廷以及士大夫文人对前朝瓷器的收藏较为重视,尤其近现代中国瓷器因其久远的历史文明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备受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个人推崇。在国内外各文物艺术品市场上屡创天价拍卖奇迹,有的单件成交价甚至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就连近年来民间收藏的宋、元、明、清精品残件瓷片标本,无论拍卖或是私下成交,也价格不菲。可见,瓷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最“热”的文化现象之一。
回顾我国瓷器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不仅仅是瓷器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史。考古发掘表明,我国自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就已经开始烧制原始青瓷。经历周朝和春秋战国的发展和延续,原始瓷器已经趋于成熟。从浙江德清亭子桥考古发掘的战国青瓷窑址中造形各异、釉光精美的残器标本,以及各地王侯将相墓葬陪葬品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瓷器已经是上流社会重要器物。汉代之后,尤其是三国两晋,是我国瓷器发展历史上重要的转变时期。比如,不仅东吴时期创造了皇家使用的高温釉下彩绘瓷器,西晋和东晋的越窑瓷器更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青瓷的造形更加丰富,装饰和施釉更加成熟,还创烧了黑釉瓷。此外,在两晋的史料中,还发现了“绿瓷”和“缥瓷”等关于最早瓷器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河南巩义白河窑成功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隋朝时期河北邢窑烧出可以与现代瓷媲美的透影薄胎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更是“如雪类银”,并和唐代“千峰翠色”般越窑秘色瓷一道最早进入宫廷。其次,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出的原始青花瓷,唐代鲁山窑烧出高温窑变釉花瓷(钧釉瓷的前身),唐代安阳相州窑烧出质量上乘的褐彩斑白瓷,长沙窑和四川邛崃窑烧成高温釉下、釉中铜红与铜绿彩瓷等。唐末五代,国乱则瓷器未乱,越窑秘色瓷、定窑、耀州窑、长沙窑等名窑,成型工艺、釉色和品质都达到历史性高度。两宋瓷器不仅整体工艺水平和审美韵味达到新的高度,而且两宋汝、官、哥、钧、定五大官窑更是令人叫绝。唐宋瓷器的辉煌,更是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辽、西夏和金代瓷器的发展。元代瓷器别开生面,以釉里红、青花瓷、蓝釉瓷、沥粉堆彩瓷、红绿彩瓷等高低温颜色釉装饰瓷器的出现,为明清、民国近现代瓷器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影响到世界瓷器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各个时期的瓷器,不但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生活乐趣和使用的便利,同时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享受。假如世界上没有瓷器出现,假如现在我们使用的依然是陶器和铜器、铁器、木器等,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枯燥乏味!这就是瓷器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所在。世人研究它们,源于各个时期瓷器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工艺水平;世人收藏它们,源于对历史文化的迷恋和尊重;世人投资它们,源于瓷器的文化价值所体现的经济价值。但无论是研究、收藏还是投资,对各个时期瓷器的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有价值就有邪道牟利的人仿造,由于瓷器领域里的仿造做伪,给人们鉴别真伪增加了难度,也给瓷器收藏增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很多盲目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收藏投资的人,因为缺乏对瓷器制作工艺和“瓷器江湖”的清醒认识,可以说在精神和钱财上遭遇双重打击。作为一个合格的收藏者,除了掌握专业而外,熟悉艺术品市场环境,熟悉真品瓷器收藏圈子,结交真眼力的朋友,是获得精品瓷器的首要条件。当然,上述都具备的情况下,运气和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物艺术品鉴赏与收藏,首先离不开这个领域的参考书籍。目前,虽然编著了大量瓷器专业方面的参考书,但如何更准确、更实用、更系统、更具实战、更通俗易懂的参考书籍,相对来说有限。这里面因素复杂,有的书籍太注重学术和研究,有的书籍太注重馆藏或私藏的图片罗列,有的书籍太注重收藏故事情节,有的实战派人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编写,有的书籍基本都是赝品展示和伪收藏理论。学以致用,这是编者的一个原则,也是实战收藏与研究的基本准则。也许通过这次编写过程可以更系统、更全面地对我国瓷器进行更加深入的梳理,再结合文物艺术品市场,认真对我国瓷器收藏与投资的概念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通过一年多时间对我国各个时期古代窑址、博物馆、民间实战收藏家的考察和调查访问,同时通过系统地对我国古陶瓷历史史料的查阅和整理,很多情况下是白天考察,晚上写作,费尽周折终于写成了本书。由于时间紧、任务急,本书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和失误,万望各位专家、藏家、行家老师们和收藏爱好者们批评斧正。
《中国瓷器鉴赏与收藏》共分元代之前高古瓷器、明清瓷器、民国及新中国瓷器三大部分内容,基本上涉及了各个朝代绝大多数窑口的瓷器。编写中力求尊重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实证,通过多年的实战性经验,尽量给收藏者和投资者提供比较专业的收藏知识和投资理念。不仅从我国陶瓷发展历史背景和陶瓷发展面貌进行系统阐述,并且对各个时期瓷器烧制的重要品种给予系统的说明。从收藏的角度来讲,希望本书是一本具备实战意义的工具参考书。假如参考此书的瓷器艺术品爱好者能更系统地了解我国瓷器的发展面貌,从中有所收获,参与到保护性收藏的行列中,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意义之一(未最后校订稿)。
西风
于北京西风古陶瓷研究工作室
2014.11.8日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附:商周、春秋、战国瓷器馆藏图例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附:秦汉三国瓷器馆藏图例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附:西晋东晋瓷器馆藏图例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附:南北朝瓷器馆藏图例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附:隋唐五代瓷器馆藏图例
第七章
第一节
(一)北宋越窑
(二)北宋定窑
(三)北宋汝窑瓷
(四)北宋官窑
(五)北宋钧窑瓷
(六)北宋当阳峪瓷
(七)北宋耀州窑瓷
(八)北宋景德镇窑瓷
(九)北宋建窑瓷
(十)北宋吉州窑瓷
(十一)北宋磁州窑瓷
(十二)其他窑口瓷器
第二节
附:北宋瓷器馆藏图例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附:辽、西夏、金代瓷器馆藏图例
第九章
第一节
(一) 南宋早期官窑
(二) 南宋郊坛下官窑
(三) 南宋修内司官窑
(四) 南宋龙泉窑
(五) 南宋湖田窑
(六) 南宋其他窑瓷器
第二节
附:南宋瓷器馆藏图例
第十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附:元代瓷器馆藏图例
第十一章、明代初期(洪武、建文时期)瓷器
第一节、洪武时期的瓷器
一、洪武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洪武时期瓷器特征
1、洪武官窑器形与修足
2、洪武官窑瓷器胎体特征
3、洪武官窑瓷器釉色种类
4、明代洪武官窑纹饰种类
5、明代洪武铭文款识
第二节、建文时期的瓷器
附:明代洪武瓷器馆藏图例
第十二章、明代早期(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瓷器
第一节、明代永乐瓷器
一、永乐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永乐瓷器的特征
1、永乐瓷器的器形和修足
2、永乐瓷器釉色种类
3、永乐瓷器纹饰特征
4、永乐瓷器铭文款识
第二节、明代宣德瓷器
一、宣德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1、宣德瓷器的器形种类
2、宣德瓷器的胎体釉面特征
3、宣德瓷器的釉色种类
4、宣德瓷器的纹饰特征
5、宣德瓷器的铭文款识
附:明代永宣瓷器馆藏图例
第十三章、明代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瓷器
第一节、正统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第二节、景泰时期瓷器的面貌
第三节、天顺时期瓷器的面貌
第四节、正统、景泰、天顺瓷器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对“空白期”三朝瓷器风格的认识
附:明代空白期瓷器馆藏图例
第十四章、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瓷器
第一节、成化时期瓷器
一、成化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成化瓷器的基本特征
1、成化时期瓷器的胎体和釉面
2、成化时期瓷器的器形种类
3、成化时期瓷器的釉色种类
4、成化时期瓷器的纹饰种类
5、成化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二节、弘治时期瓷器
一、弘治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弘治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1、弘治时期瓷器的胎体釉面
2、弘治时期瓷器的器形样式
3、成弘治化时期瓷器的装饰纹饰
4、弘治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三节、正德时期的瓷器
一、正德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正德瓷器的基本特征
1、正德时期器物胎体釉面
2、正德时期器物造型样式
3、正德时期器物装饰纹样
4、正德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附录:明代中期瓷器的馆藏图例
第十五章、明代中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瓷器
第一节、嘉靖时期瓷器
一、嘉靖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嘉靖瓷器的基本特征
1、嘉靖时期瓷器的胎体釉面特征
2、嘉靖时期瓷器的器型种类
3、嘉靖时期瓷器的釉色种类
4、嘉靖时期瓷器的纹饰种类
5、嘉靖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二节、隆庆时期的瓷器
一、隆庆时期瓷器的面貌
二、隆庆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1、隆庆时期瓷器的胎体釉面
2、隆庆时期瓷器的器形种类
3、隆庆时期瓷器的纹饰种类
4、隆庆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三节、万历时期的瓷器
一、万历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万历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附:明代中晚期瓷器馆藏图例
第十六章、明代晚期(泰昌、天启、崇祯时期)瓷器
第一节、泰昌和天启瓷器面貌
第二节、崇祯时期的瓷器
一、崇祯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崇祯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附:明代晚期瓷器馆藏图例
第十七章、明代其他瓷器
第一节、明代龙泉窑瓷器
第二节、明代德化窑瓷器
第十八章、明代瓷器收藏要点
第十九章、清代早期(顺治、康熙时期)瓷器
第一节、顺治时期的瓷器
一、清代早期顺治瓷器发展面貌
二、顺治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清代康熙瓷器
一、康熙时期瓷器的面貌
二、康熙瓷器的分类
1.釉下彩瓷器
2.釉上彩瓷器
3.单色釉瓷器
三、康熙民窑瓷器的面貌
附:清代早期瓷器馆藏图例
第二十章、清代早中期(雍正、乾隆时期)瓷器
第一节、雍正时期的瓷器
一、雍正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雍正瓷器的主要特征
1、雍正时期瓷器的器形种类
2、雍正时期瓷器的釉彩品种
3、雍正瓷器的装饰纹饰
4、雍正时期的铭文款识
第二节、乾隆时期的瓷器
一、乾隆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乾隆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1、乾隆时期的造型特征
2、乾隆时期瓷器釉彩种类
3、乾隆时期瓷器的装饰纹饰
4、乾隆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附:清代早中期瓷器馆藏图例
第二十一章、清代中晚期(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瓷器
第一节、嘉庆时期的瓷器
一、嘉庆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嘉庆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1、嘉庆时期瓷器的胎体釉面
2、嘉庆时期瓷器的品种
3、嘉庆时期瓷器的造型样式
4、嘉庆时期瓷器的纹饰
5、嘉庆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二节、道光时期的瓷器
一、道光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道光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1、道光瓷器的胎釉
2、道光瓷器的装饰纹样
3、道光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三节、咸丰时期的瓷器
一、咸丰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咸丰时期瓷器的特征
1、咸丰瓷器的胎体釉面
2、咸丰瓷器的釉色品种
3、咸丰瓷器的造型种类
4、咸丰瓷器的装饰纹样
5、咸丰瓷器的铭文款识
附:清代中晚期瓷器馆藏图例
第二十二章、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
第一节、同治时期的瓷器
一、同治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同治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1、同治瓷器的胎体釉面
2、同治瓷器的釉色品种
3、同治瓷器的造型样式
4、同治瓷器的构图纹饰
5、同治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二节、光绪时期的瓷器
一、光绪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光绪瓷器的基本特征
1、光绪时期瓷器的胎体釉面
2、光绪时期瓷器的釉色品种
3、光绪时期瓷器的造型样式
4、光绪时期瓷器的装饰纹饰
5、光绪时期瓷器的铭文款识
第三节、宣统时期的瓷器
一、宣统时期瓷器的发展面貌
二、宣统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
1、宣统瓷器的胎体釉面
2、宣统瓷器的釉色品种
3、宣统瓷器的造型样式
4、宣统瓷器的构图纹饰
5、宣统瓷器的铭文款识
附:清代晚期瓷器馆藏图例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民国(1912-1949)瓷器
第一节、民国瓷器的发展面貌
第二节、景德镇民国时期的各个瓷派
1.瓷雕派
2.浅绛派
3.新粉彩派
4.墨彩描金派
5.青花派
6.刻瓷派
7.仿古派
第三节、民国其他地区的瓷业窑口
(一)醴陵窑
(二)石湾窑
(三)德化窑
(四)彭城窑
(五)唐山窑
第四节、民国瓷器的发展与思考
1.景德镇民国窑场状态
2.缺乏创新的传承状态
3.民国时期的“官窑”状态
4.传统与现代工业化制瓷的困惑
5.脱离工艺艺术本质的发展状态
6.民国瓷器欣赏态度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节、民国瓷器收藏要点
附:民国瓷器馆藏图例
第二十五章、新中国(1949-2010)瓷器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后瓷器发展面貌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以后瓷器的种类
(一)、建国瓷
(二)、献礼瓷
(三)、礼品瓷
(四)、展览瓷
(五)、官用瓷
(六)、陈设瓷
(七)、装饰瓷
(八)、艺术瓷
(九)、厂货瓷
(十)、“文革”瓷
(十一)、7501瓷
(十二)、外贸瓷
(十三)、仿古瓷
(十四)、现代大师瓷
(十五)、现代仿古垃圾瓷
(十六)、现代陶艺
附录1
附录2 :参考资料
后记
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关注和研究的是我国元代瓷器,但对我国整个瓷器的发展脉络和收藏方面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编写一部涉及整个各个朝代瓷器的书籍。一来是系统的梳理各个朝代的瓷器发展历史面貌,二来是通过这个编写过程对以前粗略熟悉的内容有一个更加细致的掌握。说白了,是一次系统的检验和学习。这对我今后的古陶瓷研究工作是非常大的帮助。这个机会在2013年5月份意想不到的提前来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立勇先生,通过我的博客和朋友的介绍找到本人,首先对我这些年来发表在网络上的一些文章给予正面的评价,并希望我能参与他们瓷器方面的选题编写。起初的选题只是一部有关于瓷器的手册,规定半年多时间完稿。说实话,当这个任务突然来临,还真有些害怕起来。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挑重点还是较为系统的选择?侧重点是高古瓷器还是明清近现代瓷器的选择?因为需要整理的资料、查阅的资料和一些必要的考察和调查之繁琐,是难以想象的。况且当时我已经有几部书正在编写当中。经过几天的认真考虑和思索,最终我还是答应了这个任务,因为“信任”二字在这个时代比什么都珍贵。
接下来就是目录和大纲的拟定,修改和出版社的审查,一直到通过和签订合约,仅仅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全立勇老师还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提出内容当中非常好的建议和相关编写的注意事项。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丢下其他书籍的编写。最要命的是,《收藏的江湖》同时也在后期修改校对阶段,江西美术出版社要求必须在12月北京国际图书定货会期间出版上市。所以说这段时间,白天忙着《收藏的江湖》改稿,晚上忙着本书的编写,加上一些专栏和杂志的约稿任务以及《收藏的江湖》出版后繁重的宣传工作,每天几乎只能休息3到4个小时,甚至只要有时间,无论在车上还是外出谈话的间隙,都在见缝插针的睡一会,以保证持续耗费的体力和精力。出版社虽然没有要求许多,给予我比较多的自由空间。可我的性格是总想要求自己尽可能的把事做到完美,既要考虑可读性,与以往学术类参考书有所区别,又要考虑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样考虑问题的结果,导致这部书越来越复杂化。当时也管不了许多,先系统的进行编写最重要,到时候在进行精简。
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一些事计划起来往往很容易,但要把计划的事变为现实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国瓷器历经数千年,而且到唐宋时期窑口众多和复杂,何况这部书几乎包括了我国各个朝代的瓷器内容。从夏朝晚期北方中原河南考古发现的原始青瓷写起,到山西夏县的原始青瓷,陕西墓葬发现的商代原始青瓷,再到南方浙江德清和上虞商代原始青瓷窑址、江西吴城商代遗址和窑址发现的原始青瓷、以及福建等地区发现的商周原始青瓷遗迹和窑址的考察搜集,一直写到浙江战国非常成熟的瓷器。掩卷而思,已经过去两个月的日日夜夜。说实话,已经远远超出我原先所设想的范围。从秦国、两汉写到三国和两晋瓷器的发展与各个朝代诸多社会问题的复杂牵连之后,我已经开始发憷。想到唐代和北宋时期众多窑口的瓷器,辽金和西夏时期的瓷器,南宋时期的瓷器,蒙元时期的瓷器以及南北窑口那样的庞杂窑系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明清瓷器那样多的品种和繁杂的工艺,民国和解放后瓷器的复杂性更是让人头疼。当时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只是一个劲的抽烟和发愁。这那能是半年当中就能完成的啊?顶多也就是写写概况、然后罗列一些图片的时间量而已。去书店放眼看看,这类是是而非的瓷器书籍比比皆是,糊弄出来交差到底有什么意义?关键是浪费我的时间太不值当了。于是重新变更了目录和提纲,分为上下两部分,并把我的困惑和决心说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先生听,并声明可能要延期的担忧。全先生非常理解,并给予非常大的支持。他说:“只要把书写好和做好,必要的情况下,延期我们都愿意等。”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动力,我知道,人家越是这样,我自己越是感到时间紧迫,接下来的半年当中,除了重要工作和家人住院期间需要协调照顾而外,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一天,其中艰辛可想而知。终于在2014年年初,数十万字的上下部初稿完成的那一天,我没有一丝激动,呆呆的坐在工作室的沙发上,一边抽烟,一边发呆。其实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和无奈,要是花费三年时间,我想会更具完善和系统。电子书稿发给全立勇老师进行审查,几天后他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如果把这部书稿作为《瓷器收藏手册》太可惜,出版社商议后决定做一部大书,书名为《中国瓷器鉴赏与收藏》,我当时吃惊的同时,也非常担忧,这个书名对内容的要求太高和太专业,起码组织一个三五人的班子,至少三年时间的编写方可有模有样。尽管我多次建议出小册书,但出版社和全力勇老师的决心之大,我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在原先书稿的基础上,再进行系统的深入编写。我一直在想,压力就是动力,虽然不自量力,但收获一定是很大的。
接下来的半年多,一边东奔西走的考察和访问,一边在查找资料,很多地方的网吧就是我的工作室,既节省费用,而且有紧迫感,又能看到整屋子网虫们玩命的“反恐”而我却在进行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种特殊的环境、这种对比与反差,更能激发我的斗志和决心。人有时候是多么的可笑,工作室宽敞舒适的环境,反而让我无所适从。我越来越发现,我就很适合受罪,越是艰苦,我越能忍受,故乡小时候的磨难,混迹陕西数年的艰辛,美院读书、北漂十年的惊心动魄,以及考察古陶瓷窑址和调查文物艺术品的这十年当中:荒郊野外睡帐篷,借宿农家的草房,总之都无怨无悔,并且乐在其中。
对于本部拙作而言,与其说文字部分是攀爬一座大山,数次反反复复的调整和频繁的改稿以及一千多幅的配图和说明更是一座座高山。一些朋友每每问及我编书写书何等的逍遥自在,可他们那里知道其中的艰辛和一个人面临的长期孤独有多悲催。记得曾遇到一位教授朋友说过:“我宁可去工地扛砖、扎钢筋、干体力活,或者有可能生孩子都愿意,都不愿意这样没日没黑的熬夜编书。”这话的背后,我是深有体会的,要做一个有点责任心的文化人或有点良知的务实学者,其难处和付出的精力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不管怎样说,通过一年半对我国古瓷器和近现代瓷器的系统梳理,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许只有带着责任心,带着对瓷器痴狂的喜爱,才会进行这样繁杂的工作。期望这部书,给一些喜欢收藏的朋友,给予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再次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相关领导、编辑全力勇老师以及参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尤其感谢全立勇先生的前前后后一年多所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感谢所参考的许多前辈老师们的著作论文,感谢涉及本书的许多博物馆,感谢全国诸多收藏家们提供的藏品和标本资料(能查找到的,大多数有署名),感谢诸多网友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同道朋友的大力协助和家人无私的奉献。由于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许多错误和遗漏,万望给予批评和指正,我将感激不尽(未最后校订稿)。
西风
于北京寓所
2014年11月28日
补充说明
本部书原计划是上中下三部,因考虑成本费用和藏友购买价格太高,最后决定压缩为一部400多页码的大块头厚书,定价基本按照实际印刷和相关成本计算,定为普价280元。后记因篇幅所致,最后出版社没有收录,在这里算是补充。
这部书图文并茂,打破以往程式化编著的模式,紧密结合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结合馆藏和新发现的珍稀标本,对以往所熟悉的古陶瓷起到有力的补充。尽量突出各个时期瓷器的特征和图片的质量,算是一本系统的资料集,对熟悉和掌握我国整个瓷器的脉络和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一人之力,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万望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因本书采用馆藏、标本众多,没有来的及一一告知各位藏家和铲友,除了许多署名(真实姓名或网名)的而外,一部分标本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实际发图姓名,特此说明。有了大家的无私奉献,才有这部书的产生。再此深表感谢和敬意!
另外,除国内外官方藏馆之外,民间馆藏图片有很少量的录用,主要为孙海芳、赵月汀、狄秀斌、周晓刚、闻长庆、卢彰麟、吴跃坚、北朝、冯志刚、双辉艺术、曲勇建、尹书立等博物馆和标本馆部分整器和标本,在此表示感谢和敬意!感谢雅昌艺术网、东方古美术网、藏龙网、艺超网等网藏友们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