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收藏经验磨练悟性杂谈 |
分类: 杂文随想 |
文物艺术品收藏是把三刃剑
文/西风
文物艺术品收藏是把三刃剑,你属于哪一刃?它可以让人变得睿智和具有文化内涵,也可以让人变得贪婪和冷漠,更可以变成偏执狂和诈骗犯。文物艺术品收藏并不是谁都可以玩的起,起码你的生存不成问题,得有闲钱,有闲余时间,有脑子,有文化。否则,想玩出名堂来很难。求真务实的人,懂得去伪存真的收藏意义,更懂得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商业能力而投机收藏的人一般会变得贪婪和冷漠;单纯的谋图虚荣和发财致富的人,一般都变成偏执狂和神经病,甚至有的成为文化黑帮和诈骗犯。为此,下面粗浅的总结几条,让一些不理智的藏友有所思考和借鉴:
1、比较正常的收藏包含:有企图的收藏和有品味的收藏。有企图的收藏是以投资回报或者把收藏作为一种身份资本谋取更大的社会资源之行为;有品味的收藏是捡漏、捡智、捡心。即:捡漏的乐趣,捡智的知识积累,捡心的涵养心灵。
2、如果有眼力、有资金、有运气、有道性,以收藏的名义可以正当的谋求回报。如果有贼心、狼心、欺心,以收藏的名义也可以利用法律的空白偷偷的“发财致富”。但是,收藏的最终意义不是发财致富,是我们通过收藏去感知文化,感知艺术,感知历史沉淀,享受一种精致的人生境界。你连生活的闲情逸致的情趣都没有了,变成自大、自狂、目中无人、投机为目的的孤独者,即便拥有真品和精品又能算得了什么?即便通过正当的途径单纯的收藏到文物艺术品,充其量只是充当一定时期的保管员而已。
3、欺骗成为当今收藏界的主流:在真品相对稀少的条件下,有人自欺欺人,有人自知欺人,有人无奈欺人,有人专门欺人,有人利用权威和名头欺人。如此险恶的环境,有人交学费换来清醒是幸运的,有人交学费还要执迷不悟当傻子就很不幸。最大得不幸是在收藏路上钱没了,人毁了,家散了,绝望了,开始走上邪道了。
4、现在文物界一些专家:占着位子,顶着牌子,瞎着眼子,昧着心子,赚着银子,不要脸子;现在一些收藏民众:想着漏子,烧着银子,盼着铲子,求着骗子,壮着胆子,不长脑子;现在一些拍卖公司:打着幌子,挖着坑子,傍着媒子,张着口子,藏着刀子,等着傻子;现在一些行家:盯着路子,,跑着门子,耗着脑子,发着闷子(进货难,出货更难);现在一些藏家:费着脑子,荒着业子,跑着场子,逛着摊子,躲着贩子,悔着肠子。
5、收藏古玩有一个过程:一年摸门道,二年跟对人,三年要入圈,四年要玩真,五年要藏精,六年要所悟,七年要成家,八年要成派。这八年没有入行还在执迷不悟的瞎玩,要么是纯粹没事休闲浪荡狂,要么是偏执狂,要么是被古玩残害而后的诈骗犯。看看我们的周围,后三类人比比皆是,而前一类人少之又少。
6、对于文物领域里的专家和收藏高手的看法,我比较赞同老罗对人的评价标准:“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带走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我们学习那些好的,批评那些坏的,正视那些该正视的,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7、收藏是人类固有的情结,收藏可以是一种责任,传承文化艺术精髓使其不流失断层;可以是一种学术探索,把藏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征论证清晰;可以是一种乐趣,享受藏品中展现的创造力的精华和时光与世事的变迁;可以是一种积累财富的手段,君子爱财取之独道。但物质利益一定是放在最后的驱动力,否则,收藏会变得很累很纠结,很容易走偏走错。
8、作为正经文物收藏者,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当初为什么爱好这一行?是想通过藏品来换取财富还是通过藏品更好的品味生活?如果是前者,就要努力使得自己变成行里眼力很毒的行家。如果是后者,在具备眼力的同时,收藏自己喜欢的到代藏品,并融入一个正道的收藏圈子,充分的享受这种乐趣和探索成果足矣。
鉴于此,我感觉收藏最重要的是理念问题,理念对了,哪怕一两年没有收获也不要紧,路子对总会有收获的。理念错了,老想着急于求成,老想着收藏重器和名器,忽视了收藏理念和一个必经过程,往往都很惨。有的很多年也不会走出来,甚至走上邪道。最近一些赝品假货网站论坛和黑店接连倒闭,说明一些走入误区的藏友开始反思。新入藏的一些藏友确实要反思了,浪费金钱,浪费精力这么多年,确实不值得,飘的再高,终究要落下来面对现实。所以不要在乎什么,现在就务实一点都不晚,回头反思就是前进。
很多人在收藏过程中一谈钱就觉得很俗气,认为收藏与赚钱是两个概念,这其实是错误的一种虚伪表现。只要不单纯的冲着收藏可以发财致富这个理念不顾一切,一般不会倒大霉。在真品基础上为了确立的收藏目标而以藏养藏是收藏可以持续的基本理念,收藏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成熟的一个过程,在正确的道路上磨练到水平高了,原来收藏的普品,杂品就需要处理,原价或者加价让给需要的新手,其实这就是功德。然后在升级好的残精和全精品,当然这些真精品的获得(哪怕残精)都需要在买进和卖出的实战经历中去调整,一来享受眼力和运气实现经济价值的玩古魅力,二来在这些大资金的进出拼杀中锻炼魄力和定力。经过检验,最终决定哪些是有品级的精品,哪些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藏品,哪些是随手过钱的行货。关于这些,那些大行们有深刻体会和发言权。
好的文物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古玩,好的古玩业并不都一定是好的文物。路份好的古玩在当下一是行价不菲的,无论是吃进或是让出,今天捡漏已经成为历史。今天能捡漏的藏品,明天照样可以捡漏,量太多了。你比如一些开门的明清官窑,因为量大,在行里俗称“呆子官”,有价无市。你比如元青花残整器或者元代一些精残品瓷器,昨天抢手,今天抢手,明天照样抢手,为什么?因为他们属于世界范围收藏的瓷器,有广泛的认知度,更有文化性和历史性,即便它相比宋代瓷器不是很完美,但它们有文化的特殊性。这也是元青花瓷片一到市场上就被卖掉的一些原因。一般情况下,一些藏品今天贵,明天更贵,一些藏品,今天便宜,明天还是便宜。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严重的认识到,收藏文物艺术品的同时,在中国要想做点学术之类的研究,在体制内,往往受制于这个体制。体制外的,受制于研究经费和其他问题。但无论在那个阵营,尤其在体制外的,你必须面对现实,经济独立是必须要做到的,生存和研究经费没有解决,或者还在发愁,在这样一个对严肃学问极其看轻的国度里,谁都帮不了你,你的满腔热血只能面对冰冷的现实。所以在中国要做严肃的学术或者学问,必须先学会怎样解决经费和后顾之忧。否则都是空谈和浪费时间。因为做点正经的事情,除了生活有保障,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