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的汉文诗画
|
文/西风
文物是承载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文物我们知晓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这也许就是我们收藏文物的乐趣之一。元代是中国正统文化割裂的时代,但也是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的时代。从诗人来讲,目前已知的有近500名流传作品的诗人,其作品大概在1.5万首诗词作品。戏曲和小说就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昆曲》和《越剧》都来源于元代的《南戏》和《杂剧》,四大名著中的《水浒》和《三国演义》都创作于元代末期。
元代有残暴的一面,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元代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科技、农业、医学、航海等都有突出的成绩。还有元代文人书画的崛起,《元曲》和《杂剧》的兴盛,瓷器和纺织业的发达,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看待历史,关键还要看历史给我们创造和遗留了什么。功与过自有评判。
一个朝代的兴盛和灭亡,自然和帝王有很大关系,也与帝王的修为也有极大的关系。一个少数民族的帝王能写成这般顾具文气的诗文,起码说明元代皇帝是尊重儒家正统文化的,也是颇有心机而且很努力的一个人,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外族莽汉。否则怎么能有那样多的儒臣和士大夫文人甘愿跟随呢?
元世祖忽必烈的汉文诗,摘录于《元诗选》:
陟玩春山纪兴
忽必烈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
雨霑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
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这首诗是忽必列继位后,游览大都高山所作。春光明媚、静物迷人、世祖不畏登攀去参拜佛像,只见霞光映彩,烟雾袅袅,琼干岩竹,琴声松岭,景物描写生动,充满神佛景象。其语言富丽堂皇,风格阔大典重,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表现了世祖熟练的掌握了汉文诗歌的写作技巧。全诗如行云流水,从容自如,于平淡处见工夫,颇得唐人山水诗之真意。历史上的忽必烈是佛教信徒,诗里的“净刹玉毫瞻礼罢”很自然透露了这一信息,并且最末一句略显帝王雄浑气象,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另外元仁宗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7岁时丧父。为了接受教育,9岁时其祖母阔阔真选定汉族儒学名士李孟给他做老师,李孟本以“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著称,因而他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陶与教育。10年后,铁穆耳患重病,不理朝政,皇后卜鲁罕独揽大权,她于公元1305年10月,下令爱育黎拔力八达随其生母答己离开宫廷,迁居怀州(今河南沁阳)。在那里住了3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目睹了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和百姓的种种疾苦。而在他的身边又围绕首一大批儒臣王结、张养浩、尚野、姚燧人,自然而然地将他培养成了一个精通汉文及儒家典籍,并通书画,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与他的前辈们完全不同的元朝君主。但他由于本身的性格特点和那些守旧的蒙古色目贵族势力强大,他的汉化倾向受到打击,到他三十五岁去世为止,他唯一对汉族文化的贡献就是开科举。至于元英宗,在元仁宗的影响下,他同样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史书上说他精通唐诗,并善长书法。
元文宗图贴睦尔是元代诸帝中汉化最深的一个,他能诗能文,善书法,精绘画,还爱书画的收藏,他是元朝第一个带头参加汉族的祭天活动的皇帝,还象汉族的皇帝一样表彰孝子节妇,阻止汉人学习蒙古色目人的习俗,却鼓励蒙古色目人去学习汉人的习俗,又把大量的蒙古书籍译成了汉语,并编写了很多文献资料,这些成了明朝修元史的珍贵资料。元文宗的诗流传下来有四首:
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
文宗
穿了毡衫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登金山
文宗
巍然块石数枝松,尽日游观有客从。
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
东连舟艥西津渡,南望楼台北固钟。
我欲倚栏吹铁笛,恐惊潭底久潜龙。
青梅诗
文宗
自笑当年志气豪,手攀金杏弄金桃。
溟南地僻无佳果,问著青梅价也高。
望九华
文宗
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也有无。
今日五溪桥上见,画师犹自欠工夫。
《元史》中记载,文宗不但擅长诗文,而且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旨”。他还擅长作画,所绘“万岁山画”草图,“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这幅《相马图》在整体布局构图、陪衬景物安置和绘画思路、人物服饰等细节方面,都明显继承了唐代传统的画法,人物形态的描绘也十分精到传神。这幅画中的马匹形态生动,有唐人画马的玲珑韵味,但又脱离了过于刻板的平面描绘,具有多维立体的视觉感受。
一幅元朝皇帝的御笔《相马图》2010年从日本回流归国。
http://www.dfgms.com/attachments/month_1109/1109280135d50995ff8b10578a.jpg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也受过汉语的良好教育,全元诗存诗一首:
赠吴王
金陵使者过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周回。
莫言率土皆王化,且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丁宁频属付,春风先到凤凰台。
|
http://www.dfgms.com/attachments/month_1109/11092800507a6e3aa79a9df57a.jpg
《钧窑连座双耳瓶》
年代:元,
出土:北京新街口后桃园元代遗址出土
规格:高63.8厘米 口径15厘米
艺术特色: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瓶,下部为座,瓶座相接,连为整体。胎体厚重,口沿呈翻卷的五出花瓣形,细长颈、丰肩、圆腹、收胫,颈肩之间附对称的摩羯形双耳,腹部前后两面雕贴虎头铺首衔环,虎额头刻一“王”字。瓶座镂空,由五只攒尾兽组成五壸门间柱,每门上端有一力士;整器物呈五兽驼负宝瓶形状,堪称连坐瓶的代表作。通体施天蓝釉,器身呈现多处不规则的紫红、蓝褐彩斑,使器物更加绚丽多彩。此瓶是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样,高大中透出灵巧,庄重中显出秀美。
http://www.dfgms.com/attachments/month_1109/1109280104682c43c199eb2dde.jpg
《元代观音》
规格:高65cm
馆藏:首都博物馆藏品
出土:1955年北京市西城区定阜大街出土
描述:观音坐姿,头戴宝冠,面部丰满端庄,全身璎珞珠宝严饰,雍容华贵。外披天衣,内著长裙。胎釉精细,器面莹润如玉,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艺术珍品。

元代鬼谷下山纹青花大罐



安徽蚌埠博物馆藏元青花牡丹缠枝纹兽耳大罐


伊朗阿特比尔神宫的中国元代祭蓝留白龙纹瓷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