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一夫三妻元代合葬墓惊现罕见元青花瓷器(修改)

(2011-06-21 14:45:48)
标签:

杂谈

元青花

西风按语:一直以来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各类文物都是震撼的,尤其青铜器和兵马俑,唐三彩和耀州窑都是举世属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元青花的出土却廖寥无几,甚至这一地区连元青花瓷片都很难见到。这件元青花的出土,是继1958年入藏陕西长武县文物收藏单位的一件罕见的元末明初青花历史人物故事图大罐之后,又一件难得的元青花。此次出土的青花瓷匜,色泽鲜亮,图案明朗,一圈花纹中心,是人与鹤自然相处。像这种北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还带有人物图案的是比较少见的。就是在民间收藏家收藏的众多元青花标本中,其图案也是非常少见的。

 

西安晚报讯(记者陈黎)昨日,记者获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原新开门村北侧发掘古代墓葬17座,2座元代墓葬保存完好。其中一座墓志铭上显示,这是元代的张弘毅与前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并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14件(套)珍贵瓷器,其中1件是罕见的元代青花瓷。

 

西安一夫三妻元代合葬墓惊现罕见元青花瓷器(修改)

 

元代墓葬保存完好

这次发掘的古代墓葬是我市一处房地产项目开发时发现的,共发掘墓葬17座,包括汉代墓葬9座,唐代墓葬6座,元代墓葬2座。最值得一提的是2座元代墓葬形制相同,保存完好,出土器物丰富。

 

其中一座命名为M6号的元代墓葬,墓志记载,墓主张弘毅,字达夫,原家安陆,后遇兵乱流离关中,为纪氏所收养,遂为关中人,至元五年(1339)六月二十二日卒,享年66岁。张达夫一生娶妻四位,前三位夫人姓武、李、赵,皆先卒,继夫人为刘氏,M6号墓就是张弘毅和前三位夫人的合葬墓。

 

张弘毅生平做过什么?何许人也?考古人员推测,此人没有官位,但给他撰写墓志铭的却是一位当时的儒学教授。记者获悉,儒学教授是官名,宋以各州府立学,置教授,以儒学教育生徒,诸王府亦有教授。那张弘毅到底什么人?和此人是什么关系?还有待接下来的研究。

 

出土元代青花瓷意义重大

张弘毅生平还有待研究,从他和三位夫人合葬墓中,共出土了约50件文物。其中有14件(套)珍贵瓷器,特别是其中1件是罕见的元代青花瓷。

 

记者获悉,14件(套)出土瓷器包括:青花瓷匜1件、青瓷碗3件、青瓷盘3件。还有白瓷瓶3件、白瓷盏和盏托3套、白瓷杯1件。还有陶仓、陶灯、陶罐、陶簋、陶簠、陶盆、陶扁壶、陶猪、陶狗、陶牛、陶羊、陶鞍马、陶龙、陶俑等30余件。

 

记者看到,出土的青花瓷匜是盛水瓷器,色泽鲜亮,图案明朗,一圈花纹中心,是人与鹤自然相处。像这种北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还带有人物图案的是比较少见的。

 

另一座元代墓葬M5号墓,出土了陶瓶、陶碗、陶盘、陶匜、陶盏和盏托等10多件文物。

记者获悉,这两座元代墓葬的发掘为西安地区元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特别是M6号墓不仅出土了一批珍贵瓷器,而且墓葬纪年明确,尤其青花瓷在元代墓葬中非常罕见。因此,这次出土的所有瓷器均可作为元代瓷器的标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咸阳市长武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青花人物纹大罐

 

2009年4月,陕西咸阳市举行了《咸阳市文物志》首发式,书中披露了一件罕见的元末明初青花历史人物故事图大罐。该罐于1958年入藏长武县文物收藏单位。罐体浑圆,胎体厚重,直口,短颈,鼓腹,腹部以下渐内收,矮圈足。高34厘来,口径巧厘米,足径18厘米。施多层青花纹饰,自颈部至足部以3道卷草纹把整体画面分为4个区,颈部饰一圈菊花纹,肩部为缠枝番莲纹,胫部为仰莲瓣纹。腹部描绘最为精彩,绘制有通景画式样的古代历史人物故事画,绘有6个人物形象,其中四人骑于马上,一人徒步指引象车,一人坐于车内。除车上一人外,其余四人从发饰、服饰、装束上看,均为少数民族装扮。局部以奇树异草衬托。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艳,纹饰绘画精湛,线条圆润流畅,装饰层次虽多,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浑然一体,为元明之际的青花瓷佳品。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以古代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较为多见,反映出戏曲故事已深入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罐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知,旧定为明代青花瓷。陕西省文物鉴定部门近年在馆藏文物鉴定中重新断代为元末明初咸阳市长武县馆藏青花人物大罐青花瓷。

青花象车人物罐
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8厘米
现藏于咸阳市长武县博物馆
此罐通体分别绘制青花缠枝花卉、人物故事纹饰。根据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釉料,判定为元末明初烧造,为已面世的又一件元青花人物绘画珍瓷。
  在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精品陈列厅中,摆放着一件精美的瓷器珍品,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长武县博物馆旧藏的青花人物罐。
  罐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8厘米。通体厚重浑圆,丰肩,鼓腹,腹自上至下渐收。足直下至底,平底,矮圈足。通体施以青花纹饰。采用颈、肩、腹、胫四段分开的装饰手法,自颈部至足部以三道卷草纹带将整个罐体纹饰分为四层:第一层,在颈部饰有一周狭窄的缠枝菊花纹带。第二层,在肩部饰有缠枝莲纹。第三层的腹部纹饰是这件器物的主体纹饰,为人物故事画,共有6个人物形象,其中四人骑于马上,一人徒步引领象舆,一人坐于象舆之内,面部不清,从发饰、服饰、装饰上看均为典型的元代风格,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画面的局部以山石小草、洞石树木相衬托,使画面情趣盎然。第四层,在胫部饰有一周栅栏式变体莲瓣纹,各不相连,莲瓣内绘画杂宝纹。整体绘画笔触细腻,线条酣畅流利,层次分明。通体施青白釉,釉汁光润透亮。青花发色灰暗,青中发紫,深沉而浓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