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开拓新领域的学术专著
——佐久间重男教授著《景德镇窑业研究》评价
梁淼泰
日本著名史学家青山学院大学名誉佐久间重男近著《景德镇窑业史研究》于1999年7月由第一书房株式会社出版。佐久间重男教授长期致力于明代经济史研究,成果丰硕,早年有关明代商业的论著至今仍被学人引用。早在1946年,他便留意景德镇瓷业史,1961-1962年发表了《景德镇白土考》和《明代景德镇窑业研究》,其后陆续发表景德镇瓷业史的论文,现修改充实并使之系统化,结集出版。
我最早拜读佐久间重男教授的大作是1977年11月,其时我在景德镇第六中学任教,因参加中国陶瓷史景德镇编写组,到北京阅读有关资料。一天上午,我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看书,夏门大学傅衣凌教授手持《和田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来到阅览室,坐在我身旁,示以《景德镇白土考》一文,逐句给我译解。傅先生逝世已10余年,然此情景我仍历历在目,思之泫然。1982年,我又读到佐久间重男先生所著《明代景德镇窑业研究》和《元代景德镇的窑业——蒋祈佚文陶记》为中心〉两文。我对这位研究景德镇瓷业史的前辈心仪已久。本书出版后,承先生厚意赐赠,读后深受教益,不避浅陋,试作释介,欠妥之处,仍请先生和方家指正。
〈景德镇窑业史研究〉全书共307页,附索引12页、复制照片16幅,附图29幅,表3份,全书分两篇。第一编总说,以明清时代的景德镇瓷业为中心,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史方面的一些问题作概要论述。第二编各论,运用文献资料论证景德镇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从创业期末到宋、元、明、清约1000年各时期的生产机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实况,又以明清两代为重点。这是中国瓷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佐久间重男先生研究景德镇瓷业史的最大特点也是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最早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研究景德镇瓷业史,开拓了景德镇瓷业史研究的新领域。1961年,他在〈景德镇白土考〉中便提出从社会经济史的立场研究明清景德镇瓷业。次年,他在〈明代景德镇窑业研究〉中再次指出,以往对中国窑业的研究主要属于制作技术史和工艺美术史范畴。我们关心社会关系经济史,要了解明清时代窑业这一手工业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以及它的变化过程。本书从探讨景德镇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虽然书中也论述了景德镇的窑制、瓷器的纹饰和器型,但主要是探讨瓷业经济,又以明清两代官民窑及其关系的演变为中心。主要内容有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设置和各朝的烧造、御器厂的匠役制度、官搭民烧制、明代后期民窑的发展及民变、明代景德镇瓷器的流通价格、清代官窑的演变、官搭民烧制与民窑的发展、唐英的管理、景德镇白土考等。总之,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视角探讨了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从原料——生产——产品流通的全部过程,建构了景德镇瓷业经济史的框架。
研究方法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不从宏观着眼,难以放开思路和上升到一定高度,乃至就事论事;不从微观入手,便没有基础,宏观的视点就不一定靠得住。因此,史学研究要求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紧密结合。宏观着眼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更长时间纵横联系,予以思考。本书对景德镇瓷业的研究上溯仰韶、龙山陶器时代,直至隋唐瓷器。同时,对景德镇瓷业的研究也是置于中国社会的大范围内考察的,统论部分便探讨了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的历史背景。微观入手,要求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穷根究底,不能浅尝辄止。为了比较明清烧造的工匠制度,作者在探讨景德镇官窑工匠制度变化的同时,又探讨了临清砖瓦官窑,指出临清官窑的匠役制向雇役制转变,从宏观上证明了明清景德镇官窑的匠役制度的演变有其普遍性,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紧密结合。
资料丰富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不仅有众多的官方文书、地方史志、笔记和古瓷专书,还有考古报告与论著。远至韩国西南部海底沉船所见中国陶瓷和冲绳出土中国陶瓷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也被运用。书中论述了万历间景德镇民变。为了更详尽了解民变与通判陈奇可之被系狱,还引用了乾隆《海澄县志》卷——《人物志》中的有关记述,此为以往有关论著所未见,足见作者搜集史料之勤。考证是掌握史料的基本功,作者不仅广泛占有史料,而且善于辨析史料的可靠性。清初傅维麟的《明书》中把宣德八年浮梁烧造龙风瓷器443000余件误记为成化间,作者据万历《明会典》指出其错误,这也反映了作者严谨求学的学风。
作者注意订正旧作,这是本书的又一特点。改动最大的是有关蒋祈《陶记》的著作年代问题。1979年,作者发表《元代景德镇的窑业——以蒋祈佚文〈陶记〉为中心》一文(收入《三上次男博士颂寿纪念论集》),指出《陶记》内容所反映的是元代景德镇的窑业状况。80年代初,中国学者刘新园提出《陶记》南宋说,作者尚未赞同。《陶记》中出现“州”字,浮梁只在元代曾上升为州,如果《陶记》所记内容反映南宋的景德镇,又如何解释“州”和“州家”?1991年刘氏又著文论证“州”指南宋饶州而非元浮梁州,宋代镇税越过浮梁与向饶州缴交,元代则越过浮梁州和饶州路直接缴给江浙行省。作者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刘氏所论较妥、于是修正旧说,成书时《元代景德镇的瓷业》部分删除了以《陶记》为中心的论证,补入了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及其对陶瓷生产的影响,并阐述了元瓷造型、彩饰和祭器的特点。书中《宋代的景德镇窑》部分则以《陶记》所记为主要依据予以论述。以作者的高龄和学术成就仍不断订正旧作,反映了作者的求真精神。
作者从新的角度出发,严谨求实,深入探索,因而视野开阔,见解独到。限于篇幅,举其主要如下:
一、明御器厂建于何时,史料中记述不一。《明史•地理志》记宣德初置御器厂于景德镇,作者首次予以论证,先后举饶州府月波门外御器厂宣德间创以及少监张善奉宣宗命赴景德镇烧造等史料,论证严密,持论有力。笔者认为,虽然御器厂(御窑)俗称为官窑,但严格说来,官窑和御窑仍有区别,官窑隶属于封建官府,是政府系统。凡官窑都可以进贡御器,而且首先满足御用,但即使专烧御器也不等于是御窑。御窑直属皇室,是皇室系统,由皇帝直接派人管理,明代往往是由太监代表皇帝管理。似此,景德镇御器厂不可能建置于洪武二年,因为洪武朝不外用中官。同时,如史料能证明洪武二年景德镇曾有官窑烧造,也不必因主张御器厂建于洪武三十五年或宣德间,而否定洪武初景德镇曾有官窑烧造。
二、深入剖析了明清两代御厂中工匠制度的变化、班匠制——部分雇役制——完全雇役制。
三、指出明清时期官搭民烧制有两种方式。明后期制坯和烧窑都有搭配民窑。清代是御厂自制坯后散搭民窑烧。
四、指出明代民窑受官窑榨取,但民匠民夫在官窑服役又学到了制瓷技术,民窑的技术不亚于官窑。明后期,有力的窑户率先摆脱了匠役制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成为烧造瓷器的小商品生产者。相对于官窑的衰落,民窑却明显发展。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官窑达到了全盛期。民窑受官窑刺激,更为繁荣,官搭民烧制是以民窑的发展为背景的。乾隆以后,官窑在衰落。嘉(庆)道(光)时期,景德镇从美术史的角度而言可能是下降了,但民窑没有衰落,时常生产更进一步发展。
五、明代景德镇瓷器的价格是个重要问题。笔者曾计出成化间景瓷的青白花边碗碟盆盏平均每件价银0.21两,折米约8斗(《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第15页),这应是精细瓷器之价,日常用瓷应低得多。究竟是多少?作者据《海忠介全集》卷二《兴革条例》所记,巧妙地论证了嘉靖年间日用瓷器102件其价为银5钱,约折米1石,即每件约折米1升,与《阅世编》所记瓷价丑者三五分银10只“可相互印证”。
六、早在1964年便指出了明代后期景德镇民变的两种类型。嘉靖十九年的民变表面上是浮梁人与乐平人的乡族械斗,其性质基本上是雇主与佣工的阶级对立因水灾而致激化爆发。万历二十九年的民变则是反税监,成为全国反矿税监斗争的一部分。
七、总结了清代御瓷厂生产的3个阶段。顺治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为恢复期;康熙二十年至乾隆二十年为隆盛发展期,乾隆后期至道光朝为衰退期。
八、最早论述了庐山白土案,分析了当地采掘者和景德镇都昌窑户的关系,指出明末以来景德镇的都昌窑户在瓷业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
景德镇瓷业经济史是一门专史,这一研究项目有相当的难度,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史学和经济学素养外,还必须具有中国古瓷尤其景德镇瓷的常识,了解景德镇的风土人情。佐久间重男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受日本著名学者古陶瓷史家三上次男教授知遇,长期参与中国古陶瓷研究,曾多次访问中国,锲而不舍,积50余年研究之功,厚积薄发,终成硕果,嘉惠学林,可庆可贺。至于书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蒋祈《陶记》年代、明代御器厂建置时间、明代后期景德镇的民窑数等,学界尚未定论,仍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今年是佐久间重男教授八十八岁寿辰(米寿)之期,际此仅致贺意,遥祝先生身体健康和长寿。
本文的写作,承南昌大学历史系陈友华讲师(硕士)翻译,谨此致谢。
附注:本文原载日本明代史研究会主办《明代史研究》第29号,2001年4月;现收入梁淼泰先生著《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增订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梁淼泰先生简介
1933年10月生,广东省梅县人。江西省南昌大学(原江西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景德镇担任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历史研究》上发表《略论武周政权的建立》、《关于唐初政权性质的几个问题》。1978年开始执教江西大学历史系,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南开学报》上发表景德镇经济史论文多篇。
1988年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景德镇城市经济史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为专著——《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1994年以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上发表明代“九边”论文多篇。近年来,仍不顾年事已高和身患重疾,继续笔耕,在《南昌大学学报》和日本权威杂志《明代史研究》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共计10余万字),并重修以前著述,出版《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增订本,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
佐久间重男先生简介:
1941年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毕业,先后在北海道大学、青山学院大学任教。现在为青山学院大学名誉教授。1981年荣获小山富士夫纪念奖。
主要著作有:《明史食货志译注》(合著
1957年
东洋文库);《日明关系史研究》(1992年吉川弘文馆);《景德镇白土考》(《和田博士古稀纪念洋史论丛》1961年
讲谈社);《明代茶业与国家统制》(《北海道大学人文科学论集1》1963年)等等;《景德镇窑业史研究》(1999年第一书房)
译者陈友华简介: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2004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以“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身份(普通访问学者)东渡日本,在名古屋大学从事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