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有多少苦难就会有多少拯救

标签:
娱乐司马平邦四十九日·祭文化时评 |
分类: 黑话:土话狠话家乡话 |
有多少苦难就会有多少拯救
司马平邦
虽然,《金陵十三钗》和《四十九日·祭》的故事源于编剧严歌苓在当年金陵女子学院教务长魏特琳女士的日记里看到的这样一小段记载:
日本人要带走100多个女人,当时避难的20多个风尘女子站出来了,使女学生没有遭到噩运。
但是,在张艺谋的电影和张黎的电视剧中,对魏特琳女士和金陵女子学院却没有被作为主要的表现对像,而将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都选在了一间教堂,魏特琳女士当年所做的大部分善行也被转移给一名洋神父,我想,严歌苓还是想要在故事里引进一个全能的“神”――教堂和神父--当然,教堂在南京大屠杀里也确实发挥过救助的作用,然而,1937年12月的南京,其实是个连神也救不起的地方。
我尤其很欣赏《四十九日·祭》的导演张黎在谈到这部电视剧时的一段话:
至于新意,这不是我(拍摄《四十九日·祭》时)所追求的,对于已经发生的惨案,我们可以宽恕,但历史绝不容许忘却,这也是我拍摄这部作品的态度。太多太多惨剧让人不忍直视,太多太多的牺牲和救赎让人感动,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更令我明白一点,就像巴尔扎克所说: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或者,也正因为导演有了这样的直接创作意图,才让他创作的这个电视剧故事与之前张艺谋所创作的那个电影故事有着显著的不同,当然这种显著不同在表现手段上其实也只是在微妙之间,而非大相径庭,因为关于这次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许多内容、许多情感,其实是必须一致的。
比如,播出版的《四十九日·祭》第8集,用40多分钟的时长,对南京大屠杀的“屠杀”之惨烈过程做了非常详细和非常切近的描述,我个人的建议是,对这一集,以及其它相对大屠杀场面比较集中呈现的部分,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实在有限的观众可以直接跳过去,而且,对那些惯于收看嘻嘻哈哈家庭剧集消遣时光的观众来说,这第8集可能会引起他们在收视习惯上的反感;但从另一面,我却更觉得,张黎拍摄的这第8集,可能也是2014年中国电视剧最有价值意义的单集作品之一,所幸它没有被平时一直手欠的审查机构轻易删剪,且,这是万万不能被被删剪的。
也许在一个相当相当遥远的未来,它都会起到令我们的后人牢记这段惨痛血腥的历史的重要作用。
在摄影师出身的张黎导演的影像表现下,任何文字或者其他的表现方式,对于南京大屠杀来说都被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比较严歌苓的原著,亦可以做如此之说,我想。
如《四十九日·祭》的第8集,让电视剧这种影像艺术形式将记载历史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它有充裕的物理时间,亦有精细的画面质感,用以容纳一个庞大的故事、繁复的线索和众多的人物,由玉墨(宋佳饰)率领的藏玉楼众姐妹和由法比(张嘉译饰)率领的唱诗班女学生分别从南京的不同的地点逃向教堂,一路上经历着日本兵的枪林弹雨和血腥屠杀,关于那些画面,我想可能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一幕接一幕,令人骇然不已。
之前我就曾写过一篇评论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评论,对其中一定要以13个妓女拯救13个女学生“圣婴情结”式的拯救多有批评,似乎那间教堂里的拯救者以为让13个妓女替13个女学生去死,就比让13名女学生直接去死更高尚;现在,看到了张黎的《四十九日·祭》之后,虽然两个故事的内容非常相似,但故事里那种“圣婴情结”已经释然,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更源于电影和电视剧在表现方式上的区别,商业电影,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的商业电影往往是需要一个或者几个诱人的“噱头”来挑逗票房,所以,往往这样的“噱头”在电影会大于其它,或者为了让这样一个可能增加票房热度的“噱头”而将所有的有逻辑和无逻辑的情节基础都作为它的支撑;而不同的是,一部长达数十集和数十小时的电视剧,相比之下则有更从容的时间和更足够的容量,也就更容易理顺故事的发生、发展的结果之间的复杂的关系,以建立起充份逻辑之上的情节演进,若回到这个故事里,就是说,虽然最后的情节结果可能仍然是以玉墨等藏玉楼众妓女还要代替以孟书娟等唱诗班女学生去赴死,但这样的故事结果是历经一番繁复而合乎逻辑的细节、情节堆积得来的,甚至那些最容易换来人们廉价感动和“噱头”都会被屏蔽掉。
因为,这是一个不用出卖“噱头”一样伟大的故事。
当然,作为故事,《四十九日·祭》里,国民政府交通部的司长孟繁明的女儿孟书娟和情人赵玉墨在南京大屠杀这样严酷的时代背景下能聚集于同一间教堂,这样的巧合仍然是不可回避的戏剧冲突,如是巧合的戏剧冲突在这部电视剧里也不止此一处,但通观全篇,它们出现之最大的和首要的目的,仍然不是为了增强这部电视剧的戏剧性噱头,而还是为了记载那段真实的历史,以及可以用更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记载这段历史,单就此使命而言,导演张黎在这部剧集中做出的努力足以超越他之前拍摄的那些优秀的史诗电视剧,如《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堂、神父、圣母,这些“神要素”的存在,令《四十九日·祭》在客观叙事之外增加了浓重的苦难与崇高交织的宗教仪式氛围,这些氛围的来源,应该在于编剧严歌苓对南京大屠杀的个人认知,也在于斯时明明是一群人类的日本侵略军,在南京这座异国之城,所爆发出的古今罕见的兽性,以及这种兽性对善良人间和人性的巨大威胁,不仅曾经参与南京大屠杀救助的魏特琳女士1941年死于严重的精神抑郁,即使在几十年后,另一位美籍华人张纯如小姐,亦因对大屠杀真相的获知太多而致抑郁自杀,那种摧残人性的嗜血兽性一直像魔鬼一样,在大屠杀发生之后几十上百年仍没有完全消失,令人匪夷所思之至。
我想,宗教这种更为唯心的心灵依附可以令如此惨烈之信息在被释放时,不致乱人心性和慑人魂魄吧。
许多年前,我就看过李自健先生的油画《南京大屠杀》在北京的展览,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先生一定要在画面上堆积如山的遇难者尸体的右下角画一个收尸的中国僧人了。
这部剧集《四十九日·祭》没有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那样构建太多太过匠气的戏剧性情节冲突,但在另一方面,凭着导演张黎和编剧严歌苓这样的豪华创作班底,使其仍可以选择到目前中国影视业里超一流的表演阵容加盟,如饰演的法比的张嘉译、饰演孟繁明的黄志忠、饰演玉墨的宋佳,和饰演戴涛的胡歌,等等,并且,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被塑造出鲜明的个性,使每个表演者也都有充裕的表现空间,比如假神父法比和书呆子孟繁明,张嘉译和黄志忠作为资深的性格演员,他们个人的“有戏”,最后也成为推动剧情前进的动力,而这些戏骨级演员间的成熟配合,亦使这部剧集可以浑和一体,真实天成。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还宋佳饰演的墨玉,这是一个可能在剧中要做出最大和最难的表演动作和表演表情的角色,单看那一大段她带着藏玉楼姐妹在南京城区狂奔逃命的戏,一会儿翻墙,一会儿涉水,一会儿救人,一会儿骂人,任何观众都能体会到在那样的条件上表演者之艰难,但又因她于艰难的表演中完美地表达了内容,而令剧集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同。
除此之外,想再说一点儿题外话,在近年题材相同的电影《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里,被称为大屠杀菩萨的魏特琳女士的形象都还是存在的,但她从来还不是故事的最核心人物,所以,看过上述影视作品后,我个人也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一部以魏特琳女士为主要人物的作品,以郑重纪念1941年因严重的抑郁症而自杀于美国的家中的她。
如此惨烈,又如此残酷,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激励的故事,斯事已湮灭,斯恨犹未已,人性的泯灭与唤起从来就在一瞬间的转化里,但愿在我们守着这惨烈的影像愤怒、哀悼和震撼于中华民族曾经的这一段不堪回首往事的时候,又能从中找到奋起、激昂和慈悲的力量。
看过《四十九日·祭》,我们更加相信这人世间,有多少苦难就会有多少拯救,否则我们的民族何以存活到今日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