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铜雀台》反思杀人,《飓风营救2》狡辩杀人

(2012-10-10 10:21:24)
标签:

铜雀台

飓风营救2

杀人

司马平邦

文化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反思杀人与狡辩杀人

司马平邦

两位,现在的,中国的编剧和中国的导演,70后,能拍出如《铜雀台》这样有情有义的不世枭雄曹操,我觉得说起来其实都还要感谢美国电影的那些影响。

但当我们拍了这样打动人心曹操的时候,美国那边居然不会玩了。

我坐在电影院里看根本没有飓风的《飓风营救2》(Taken2)时,忽然想到看了两遍的《铜雀台》,和那个让我耳目一新的曹操,演曹操的那个演员叫周润发,20年前演过一个穿风衣戴墨镜以杀人有技巧并耍酷的小马哥(《英雄本色》),而主演《飓风营救2》的那个演员叫连姆·尼森,20年前演过一个在纳粹时期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德国男人(《辛德勒的名单》)。

《铜雀台》和《飓风营救2》表的其实是差不多的故事:刺杀与拯救,只是一个在古代,一个在当代,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一个是杀皇帝(曹操死后被追封魏武帝),一个是杀特工。

我说《铜雀台》里被两次有计划谋杀的对像曹操(伏完事件和吉平事件)演得很令人感动,要缘于2000多年的历史文字中,曹孟德一直是“宁可我负天下,天下不可负我”,诈称有梦游症而梦中杀人,欺负人家寡妇还让自己的大儿子看门,《铜雀台》却一猛劲儿把原来的那个曹操翻了个身,借用一半真半假的吕布之女灵雎(刘亦菲饰),将史上对曹操的所有负向定论全都质疑了一遍:

曹操虽然挟天子令诸侯,但电影的他说自己并不真想当皇帝;曹操是专权奸雄,因为他身边埋伏着一群比他还阴暗的弄权高手;曹操喜爱美色,但一样有怜香怜玉的士子情怀;曹操权倾天下,但他也逃不过质朴的父子之情,内心亦有极为柔软之处;等等。

现在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要感谢好莱坞,因为确实是当年高大、全脸谱化的革命样板戏结束后,给我们关于“人性”这两个字教育的最好教具之一就是那些好莱坞电影。

不过,如《飓风营救2》这样的好莱坞新品,人性的味道正开始大流量地流失,那个当年曾救出1000多个无辜犹太人的慈悲辛德勒,眼前居然成了在土耳其对异教徒大开杀戒的美国高级特工。

单是在这部电影里,这个一脸沧桑的美国人,打着营救自己的老婆和女儿的名义,在伊斯坦布尔一连气杀了二三十人,当然,虽然他杀了这么多异教徒和异国人,在电影里,他仍可以成立为名副其实的美国英雄,他为了自己的小幸福,顺着各种看似通顺的情节,让万里之外的许多穆斯林家庭断子绝孙。

《飓风营救2》的电影技巧在好莱坞电影里也算不错,尤其是其中表现美国特工基本职业技能的如那些强化记忆和辨位的特殊方法,可以惊得你目瞪口呆,但又同时,电影的内容甚至激出我一脑门子火气,愤怒得想要爆发,埋伏在这部电影创作思想最深处的是当下美国人无所不在的大国沙文主义,连姆·尼森在这个故事的里里外外杀了无数穆斯林,他当然有他的理由,但在电影的潜在意识里,我们美国人就是高人一等。

电影为了将美国特工在伊斯坦布尔大开杀戒搞得合理合法,编排出了好多相对合理的却令他杀人如麻的理由,但托起这些理由的根本还是大国沙文,比如其中一个情节是,他当街向一个制止他的伊斯坦布尔警察开枪,击毙之,然后,飞车冲进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然后,安顿好女儿再次上路,去大开杀戒,竟不受当地政府的任何追责。

《铜雀台》里,曹操最后时刻还是放了刺杀者穆顺和灵雎一马,这缘于电影中的曹操对灵雎的情深意重,也缘于他对自己称霸天下中间那些滥杀的反思――其实,这哪里是曹操的反思,明明是中国的编剧、导演们在对历史和历史中这个被盖棺定论无数次的一代枭雄的反思。

还原一个有情有义的曹操,揭开他那被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们渲染过重的一张险恶白脸。

看电影那最后画面,江山飘摇零乱,君臣相对无论,这正中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常情,一份悲悯也就从这种常情中自然迭生出来。

第122期的《娱乐猛回头》“天理难容,千年老妖凹出位”拿年龄只差1岁、而外形犹如两代的郭德纲和林志疑取笑,又说“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中,看似最年轻的瘐澄庆,其实比外形明显见老的刘欢还要年长几年,猛主播想以此为佐,想证明的可能是真正的娱乐人应该懂得如何保持青春。

不过对此我倒有几分不同看法。

正如《铜雀台》里的另一个主演,饰演汉献帝的苏有朋,此番着实是演技出色,继《风声》里的白小年之后,又演出一个令人叹息、令人感佩又令人同情的复杂儿皇帝,我想,那个被猛主播赞扬形象年轻的装嫩的林志颖想来是肯定演不得这么成功的角色的,其实苏有朋与林志颖年纪不相上下,但在《铜雀台》中,容不得一点点的什么偶像气质,什么矫糅造作,要完全放下外形,而表达内心,这才是从前的乖乖虎可以一次一次创作出颠覆性形象的原因,与此相反,这时候的伪饰才是电影大敌。

无论是演员表演上的伪饰,还是内容意义上的伪饰。

《铜雀台》和《飓风营救2》,这两部本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我倒觉得《铜雀台》像苏有朋,《飓风营救2》像林志颖,他们的年龄和他们的形象,正如这刺杀与拯救的主题,是如此相似,但《铜雀台》是在深刻地挖掘和反思历史,正如苏朋友痛快放下既有的偶像架子,在认认真真表达故事和人物,所以,从它里面出来的人物才鲜活、才有魅力;而《飓风营救2》是在脑残地编排与狡辩现实,正如林志疑,永远放不下一副小男孩的嫩范儿,总想把自己装成那个不老的假偶像,所以,从它里面出来的人物才如此脸谱化,才如此美国沙文主义--用东话讲,是只有靠咬屎橛子--硬犟才能保持所谓美国英雄和美国精神的伪饰的尊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