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次曝光”的自由与自闭

(2012-10-06 13:08:14)
标签:

司马平邦

二次曝光

娱乐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二次曝光”的自由与自闭

司马平邦

路。

对你自己来说,有一个起点,有一个终点。

但不要以为,那个起点和那处终点,就是路的起点,和路的终点。

每条路,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终点。

宋其(范冰冰饰)和刘东(冯绍峰饰)在《二次曝光》这条路上走着,他们也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但他们的起点和终点,都不是这条叫做“二次曝光”的路的起点和终点。

正如,吉克隽逸和李代沫的“中国好声音”之路,各有各的起点和终点,比如他们合唱了《二次曝光》的主题曲――这其实也是让“中国好声音”成了《二次曝光》这条路上的一个终点。

且,有的时候,关于一条路的起点和终点,你还得反过来想。

比如,你可不可以放下电影里的宋其,这个漂亮、自恋中带着自虐、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女孩的漂亮、自恋中带着自虐和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站到刘东――那个在她童年时给他支撑、青春期给她依恋而长大后给她想像的男人,虽然,导演李玉在电影里故意让大部分的刘东缺位于情节,而在宋其的幻想和梦境里,想让他来他就来,想让他走他就走。

以宋其的视角,无论是她的亲生父亲――那个可怜男人(姚安濂饰),以及她的养父(及警察)刘建(方励饰),还有她的亲生母亲(孔唯饰)、哥哥兼男朋友刘东、闺蜜小西(霍思燕饰),他们都是相互关联着的一些人,结成一个叫“宋其圈”的群落;但对他们各自来说,宋其不过是每个人身边的一个过客或一小段经历,父亲遇难,离开她,母亲被杀,离开她,养父反对她与刘东的爱情,分开了他们,养父车祸,离开她,找到生父,偶聚,生父病死,又离开她,小西出国,离开她;种种聚与种种合,种种生和种种死,造就了这生活在现实、幻觉和梦境里的宋其,也衍生出潜意识以及前意识里的一个又一个宋其。

对《二次曝光》这样的电影的阅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封闭的,一种新式开放的,在传统封闭的阅读方式下,宋其其人其生活,即她的故事的起点和终点是需要被找到明确答案的,这产生了当下大部分观众观看本片后产生的纠结与欲罢不能;而在新式开放的阅读方式下,宋其其人其生活,以及她的故事的起点和终点,只是打开另一重维度空间的钥匙,正如电影中那个曾系在不同女人颈间的橙色丝巾,是幻觉和梦境的入口,宋其通过丝巾进入幻想和梦境,而我们要通过宋其其人其生活看到一条大路上各色人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

《二次曝光》的优处,在于它能带给人新式的开放式的阅读快感,只要你沿着这条路走,故事里什么三角关系、闺蜜话题、男友劈腿之类的晦暗离奇纷乱内容也会被你品得有滋有味,那些光怪陆离,那些恩怨情仇,那些梦噫与惊悚,会若即若离于你的身边,与你的情与欲产生或剧烈或轻柔的摩擦;但很显然,导演在强化幻觉和梦境感的同时,又物理性地削弱了宋其身世这个故事之核的硬度,电影没有或者无意展示这个经历了父亲失踪、母亲偷情、父亲杀了母亲以及养父暴亡的女孩人生悲剧的来源,没有或者无意让宋其的生活与社会动因产生必要的关联,也就难以唤起社会化的普罗观众的泛同情式的认知,让她个人的悲剧意义很容易在幻想和梦境的炫耀下消解于无形。

由此亦可以证明,电影,仍然不能等同于传达简单且犀利理念的现代艺术品,而是必须是与消费者和欣赏者完全互动的娱乐产品。

又比如,《娱乐猛回头》第121期里揭露说,“中国好声音”的决赛歌手多亮本就是“刘欢工作组的人”,他参加好声音为了避嫌被“分配”加入了那英组,9月28号播出的那英组4进1的比赛,本来安排好让多亮应代表那英组参加决战,但由于多亮自己的演唱发挥失常以及那英对游戏规则的后知后觉,最后只能为多 亮求情坦荡荡,网友说,多亮的真正老师刘欢在“多亮保卫战”中也是贞操全无,多亮唱《你的背包》明显发挥不好,刘欢仍咬着屎橛子――硬犟地极其肯定地支持多亮,当把多亮淘汰的张玮继续演唱后,刘欢又一反常态,对张玮进行了一番怒斥式的批评,好在中国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张玮尽管留了叛逆式的小辫,骨子里还是温顺好青年,皮笑肉不笑地给刘欢这番被割肉之后的发泄打了圆场。

刘欢和那英的通道因媒体、歌手、观众的通道而阻塞,缘于他们因然是娱乐中人,却未必尽知娱乐之事,你们以为驾驭着娱乐,却又不知自己其实也不过是被娱乐之人。

“中国好声音”原来是最经不起“二次曝光”的。

娱乐业,说到底是属于消费者和互动性的产业,现在,我们看待这世界的真正角度其实已经从我们自己的双眼里走出来,变成我们与世界互动之后的复合体验,李玉选择这样的词汇命名她的电影,自然有她自己的初衷(起点)与目的(终点),但那些是什么,对观众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们能在她所引导着的这条路上找到自己的起点和终点就够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还会自己找到它们,我们是否还相信自己能找到它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