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青年赵宝刚司马平邦文化 |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
在生活方式最深处闹革命
司马平邦
赵宝刚自2007年的《奋斗》以来,开创了“话题剧”,其时,互联网上的话语力量并不十分突出,草根势力难于形成社会话题的突围,但赵氏显然瞄准了这股新滋生的力量,并从中学到了无数精华,自那部以来,一部一部慢慢地培养,所以,他拍的剧每一出来,都会引动社会上的热议――且不论他拍剧的水平,单是这热议的价值就无以复加。
何况,谁敢怀疑赵宝刚拍剧的水平?
赵宝刚或者是中国电视剧导演里惟一一个没有拍过古装电视剧的,看他大量的作品名录,即可见他这多年来对中国现实,尤其是都市生活现实的观照之主动和用心,若再细分,我还觉得赵导的剧集,尤其是近些年来,自从可以用“话题剧”概括之后,另一方面亦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改良、改革以及革命派,至于到底是改良还是改革,那就见仁见智了。
我以为,若说《奋斗》是改良,则《婚姻保卫战》是改革派,则《北京青年》就干脆成了革命派,看似是一部比一部急切,一部比一部激进。
其实,这基本与中国社会的某种愿望同步。
在《北京青年》中他提出的“重走青春”的话题,在此之前确实没有人提出过,大部分电视剧都是为拍而拍,而他的剧确实是为思想和表达而拍,有时候甚至那种思想的脉络在剧集内容里过于清晰,会让看剧者目击之即有强烈的感同身受和芒刺在背;但终究它们还是有个电视剧的坚硬的故事和人物的壳子在,比如《北京青年》里的叔伯四兄弟何东、何西、何南、何北――虽然当代青年人已经鲜有幸运拥有如此齐整的叔伯兄弟序列,但因四兄弟的饰演者李晨、任重、贺刚和杜淳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都足够丰富,还是会在即使是那些叫做独生子女一代人的心里搅起一些些波澜。
说实话,我们这代虽然是幸运拥有亲兄弟或者许多叔伯兄弟的人,并不一定就拥有如此个性鲜明的“北京青年四兄弟”,是时代的开放和个体的自由带给独生子女一代有了那么多鲜明的个性,这即是社会规律中的悖律也。
剧集一开始,行事中规中矩的大哥何东在与女朋友权筝(马苏饰)办理结婚证的一瞬间忽然不甘心地放弃了申请,惹得穿着臃肿的女博士权姐姐在马路上狂奔,看到这个开头,我脸上装着为权筝愤愤不平,嘴上装着对何东的不负责不齿,但心里却会暗暗替后者小小地开心,这种纯现代化的逃婚会给人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自己也可能暗自叹息,人生一世,连这样的刺激都没尝过的,那也算人生?
我发现赵宝刚才是中国电视剧界最坏的人,他的剧集里最刺激的故事可能根本也是他自己年轻时从未敢尝试的愿望的总和,他把做过的那些未尝所愿的梦现在都放出来,来馋我们这些一样未得尝所愿的人。
何东放弃结婚,宣布“重走青春”!
这4个字有点儿太过文青,不如用农民阶级的话,就是“逃出都市”,其实这样的文化思想流派从欧美开始盛行卡朋特兄弟的乡材音乐起即已喋喋不休地表达着,一直到现在;它们出现在中国,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剧里,只能证明,现实里中国社会的城市化确实到了一个极度拥挤和极度逼仄的瓶劲,城市化不再只是国家的奋斗目标,当城里人不再只是农村人的奋斗目标,甚至在城市生活也不再只是正在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奋斗目标,如是而已,所以,相信眼前这部“北京青年四兄弟”放弃大都市去流浪的故事一定会更多引动当下都市白领们的共鸣――虽然他们没有几个有何家东、西、南、北四兄弟们的洒脱和勇气。
以姚笛(饰唐娇)、张俪(饰丁香)领衔的“北京女青年”系列亦在本剧中承担了不少阐述主题的作用,尤其是关于“北京青年”的爱情观,她们不像何氏兄弟一样有血脉相通着,而且在兄弟奔出北京之初,她们还都曾经是坚定的反对派,但随着剧情展开,这些京城女孩各自在流浪的情感和事业中找到归宿――伟大的生活方式革命导师赵宝刚先生没有为这一对一对的北京恋人的情感选择更多元的方向,比如感情破裂、第三者介入之类,而是依然“相信爱情”,这或者是他们那一代人对男女情感有本质上的洁癖之故,而我最担心的是,以现在的80后、90后,一旦他们奔上如此前途未卜的颠沛之路,是否还有在父母及城市羽翼之下的那些小清新和纯浪漫呢。
这还是由那些看了这部的80后、90后们自己来回答吧。
还有,剧中那部叫做B40的深红色越野车格外抢眼,据我知,它还真不是这部剧的赞助广告,但赵宝刚把它拍得我都想拥有一部。
这或者就叫剧集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