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学兵关云长司马平邦杂谈 |
分类: 人话:关于某一个人的话 |
秀才遇到兵,纠结害死人
司马平邦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至于这个云长是关羽自己改的还是后人给他改的,就说不清了。
就像张飞,历史上可能是表字益德,后来进入文学中,就叫了翼德,云长翼德,你不觉得这小小的表字上都足见文化人的匠心?
所以,如果甄子丹主演的《关云长》这部电影若拍在元明之前,只能叫“关长生”。
每一代文化人,凡是能跟关羽沾上边的,都会在关羽身上涂点自己的色彩,以至于我们现在知道的关羽与历史上真正的关羽已经相距万里,反正就是有这么一个人物,姓关名羽――之后,至于他是不是手拿青龙偃月刀,是不是跨下赤兔马,这都不重要。
其实,三国时代,马蹬这种最便于单枪匹马斗阵的工具还没有发明呢,也就是说,那时的人骑马只是屁股坐在马背上,而没有马蹬的一个最大后果是马上的人不可能依自己两条腿的力量起坐和保持平衡,所以十有八九那时真正的马上武术还没有出现,所以,十有八九,如电影里的关公一样,骑着红马拿着长刀一路杀人的场景并不现实,那时顶多是站在兵车上挥刀砍杀。
或者,关羽根本就不使大刀。
当然,我不是想推翻所有关公的伟绩,而只是想说历史确实是人写的,人多变,而史多化。
《关云长》出自两个香港电影人的手笔,应是代表了他们心里的关公,在香港,三合会有着经年与警察对立的传统,三合会早期源于道教反清帮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但同时英人殖民时代的香港警察也崇拜关帝,尊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二爷等,关羽在香港的流传因素亦武亦义,被暴力美学所环绕,这或者是麦兆辉和庄文强创作《关云长》的原始冲动。
所以,内地版本的关羽,大多重于描述他在带领大兵团作战时的勇武,可以力杀万夫,而在吴宇森的《赤壁》和这部《关云长》里,关羽都是最强大的步战与巷战高手,《赤壁》里有一段匪夷所思的情节,由成吉思汗二儿子察合台的后裔巴森扎布饰演,一段极为精彩的步战千人斩;《关云长》里,甄子丹饰演的关羽打得最妙的一场就是与东岭关守将孔秀的巷战,那几乎是一场人与人斗而刀与墙斗的步下对决,没有一刀劈到人身而全在斫墙,它最好地诠释了三国时代冶炼技术的纯熟,甚至让现在的钢刀都会自叹弗如。
当然,电影这么拍是为了美。
《关云长》里其实最富后人会意的段落出现在关羽与荥阳太守王植(王学兵饰)的斗杀中,《三国演义》里说王植因儿女亲家洛阳太守韩福(聂远饰)被关公杀而欲杀关公,但电影里,韩福成了自小受过刘关张恩惠的黑道大哥,被曹操招安会深悉天下和平统一的大道,为大道又弃小恩,欲力杀关羽,却被关羽杀;而随之出现的荥阳太守王植更受到创作者的极大“重视”,有评价说王学兵可以因此王植上位甄子丹、姜文之后的“第三男主角”,这话一点儿不假。
电影里的王植,本是荥阳一大清官,爱民如子,虽然有曹丞相(姜文饰)朝廷专权,但在地方上,忠君报国仍然是当时公务员的本份,关云长千里寻兄,人未到而传说先到,传到当官的耳中当然是他十恶不赦杀人无数,于是王植先遣散了百姓,又不能违抗皇命,决心以己之力阻止关公――若不能阻止,它也只能以死谢皇恩。
王植身上纠结着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人、文人们的纠结,和平与暴力的纠结、个人与国家的纠结、忠诚与义气的纠结,王植与关羽的打斗是最实力悬殊的一段,加之王植自己先扛出一柄力不可支的大宝剑(恐怕那只有典韦、赵云这样的武将能用得动),打了不到两个回合已然力量不济,王学兵这一段演出极为精彩,笨拙的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语言,正应了那句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王植,本来就是尊重关公的,而且他知道自己和关公打,就是送死。
王植,也是知道朝廷在曹操要挟下的不义不仁,这不义不仁与他的爱民如子大相径庭,但,他仍然是一个朝庭的命官,执朝廷令他别无选择。
所以,王植的出现,就是求一死,生得不幸,但可以死得其所。
本来,一个文官王植拦不住武神关羽,情有可原,但王植更知,情可原而丞相不可原,他早晚就是个死,死在曹操的贼刀下不如死在关羽的义刀下,所以,他死缠滥打关公,只求一死。
王植最后还是死在关公的刀下,但并不是关羽自己出的刀――过五关斩六将,从前的故事里,这6员大将个个与关羽为敌,但经《关云长》这么一演绎,这6人里至少有1个是完全站在关羽一边的。
其实,王植这样的人物原型在《三国演义》里原本就有,如曾经救过曹操又离曹而去的陈宫,还有裸背骂曹的弥衡,他们身上共同的味道是酸,与那个年代横飞的血腥味很不一样,但那种酸的下面盖着的都是一颗赤子之心。
生逢乱世之人,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哀,即使如比王植力强百倍的关羽最后还不是身首两处,可以说王植之死只是关羽之死的路演。
王学兵用病态、羸弱和执着的方式演绎了王植。
甄子丹用强悍、威武和赤诚的方式演绎了关羽。
其实,他们演的都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