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唐山大地震的符号学解读

标签:
大地震文化 |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
转:唐山大地震的符号学解读
——对司马平邦关于“开采历史宝矿”的响应
易里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1f9530100l60p.html)
唐山大地震迄今已经整整三十四年了。两个月以前,冯小刚先生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的隆重上演也算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隆重纪念了。我虽然没看过这部影片,但通过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大量评论,也算对该影片略有所知。总的印象是角度俗套,主题肤浅。
我很欣赏司马平邦先生的视角和眼界。他在《以〈唐山大地震〉之外的方式纪念之》一文的最后部分写道:“沉着而勇毅的《唐山大地震》今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但,这部电影不应只纯粹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被热炒和纠结半个月、1个月或者两个月就结束了,因为,当我们今天突然因了这部电影想起那场曾经堪称巨大灾难的唐山地震已经发生过34年的时候,更想到其实这‘34’的数字里包含的不只是大地震,或者说,其实大地震只是‘34’这个数字所包含的真正意义的很小一部分,伟人殁,河山堕,万夫劫,政局变――它的真正含义肯定是一座尚未开采的历史宝矿,就看谁有本事有胆量开采它。当然,它也急着需要人来开采。”
今天,我以笔为镐,先行挖下这一角,既作为对司马平邦的响应,也算是以《唐山大地震》之外的方式对唐山大地震的纪念吧。
下图是对“唐山”二字的符号学解读。为了给大家留出足够的思考想象空间,在此只画图,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