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瑟死:杨修被曹操杀的现实寓意

(2010-05-07 00:59:39)
标签:

三国

杨修

司马平邦

文化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得瑟死:杨修被曹操杀的现实寓意

司马平邦

中学时学课文《杨修之死》,那是从罗贯忠的《三国演义》里截取的一段,按老师给出的内容提纲是窃国巨奷曹操因为嫉贤妒能借机杀死了才子杨修,不过我的那位饱读诗书的语文老师最后合上书本,还教育了我们另一个道理:

做人不能像杨修那样爱得瑟。

杨修确实是得瑟死的。

现在,4家电视台在播高希希的《三国》,杨修之死还没演到,不过我知道杨修的饰演者是金毅,去年就认识了。不知道这版《三国》里杨修是如何死的,不过,我一直觉得杨修的死很有现实象征。

曹操与杨修,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帮闲。

但这并不是曹操杀杨修的全部原因。

曹操还是爱才的,至少表面上,这是他允许杨修乱说乱显摆的原因――问题的关键是曹操是主战派,是左倾,是枭雄,人家把平定天下当工作,把王霸江湖当事业,而杨修是主和派,是右倾,是文人,来曹操家混饭,又搞不清到帮到人家什么,天天出来帮倒忙,他不死谁死。

曹操说军队的口令是“鸡肋”,杨修就让手下人收拾东西准备撤军,说丞相不想战斗了,传统的中学课文大纲里认为,曹操因这句话嫉妒杨修的聪明,引致下手杀之,但若我在当时的营中,也应能看到杨修的这种解释会动摇军心的,杨修认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丞相必撤兵,这也是他片面的解释,只是“食之无味”,而还有另一种“弃之可惜”没有讲呢,怎么就完全理解成曹操要撤军呢?

所以,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分歧还在于一个主战的人和一个主和的人对战争局势的不同判断,而在那些战争年代,求战是生存的前提,弃战是死亡的前提,你说曹操是想生还是想死呢?

不管右倾学者们如何说战争有罪,但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战争,未来的人类历史上也肯定是这样,不战是理想,但战是现实,如果用杨修的想法来推着曹操,曹操根本也不会去刺杀董卓,根本也不会和袁绍开战,更不会兵犯赤壁。

在右倾看来,什么样的战争都是可以不战的。

但在左倾的看来,你要战便开战。

其实,晚期的汪精卫,就挺像杨修的,他说自己投降日本的目的里有不战而和的因素,尽管汪精卫比杨修的职位高也影响大,但最后仍没有逃得过一死的下场,汪精卫不是曹操杀的,但他确实死于在那个需要有大是大非观念的战争时代,那个年代仍然想反战、弃战,自己不战还想搞垮那些不怕死而想战的群体。

杨修虽然得瑟,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但为什么从杨修到汪精卫,反战的右倾派们的悲剧一个接一个发生,而他们又从来不吸取教训呢?

我理解原因有二:

一是他们相对胆小而自私,二是他们又管不住自己的得瑟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