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介乎李小龙和许三多之间

标签:
军事 |
分类: 蓝话:理想一直为我所爱 |
《勇士》:介乎李小龙和许三多之间
司马平邦
昨天,在海地大地震中遇难的8位中国维和警察的遗体运回国,电台直播迎灵仪式的时候,我正坐在出租车里,出租车司机是位感性的大哥,他听着广播长叹一声,说,哎,不知道这些死在国外的人,又死得这么意外,灵魂能不能也跟着飞机回家?
伴着广播里的沉重,我想起郭小俊的自传《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封底上写着:勇士就是执行任务前先写好遗书的战士。
我不知道这8位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警察是否如书上写的“执行任务前先写好遗书”,但至少我读过郭小俊的这本书,可以洞察这些和平年代却一样要面对生死劫难的中国军人的内心情境。
郭小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向海外公开派遣的武术教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陆军上尉是太幸运了,在和平年代他照样有机会能在马其顿这样一个南欧国家里成为继李小龙和成龙之后的又一位“东方功夫巨星”,他的徒弟中有欧洲格斗冠军、拳击冠军、总统保镖,他切身体验了中国武术的在技术能力上的优势,这更像赴印度洋护航的中国海军舰队,在几十万中国海军编制中有机会开出领海驶进大洋,与索马里海盗做面对面的搏杀。
其实,郭小俊在马其顿的“安全经历”应该和海地大地震中遇难的8位中国维和警察的生死劫难联在一起阅读才算是当代中国军人真正完整的海外生存手册――郭小俊在《勇士》中最值得一读的并不只是作为一个外派中军人的种种奇遇,还有那种在一般军事作品中难觅的优越感,这尤其在他正式成为马其顿特种部队武术教官之后对这支被该国引以为豪的部队的训服和教益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虽然欧洲人身材高大,又崇尚武力,但在更加训练有素的中国特种兵面前显得缺少灵动和勇气;郭小俊也试图将更多的诸如忠诚、集体精神和中国武术的意义在短短的6个月里传授给他的马其顿学生,但从书能看出来,那种需要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完成的努力显然想在6个月时间里做到太仓促了。
郭小俊有军人难觅的优雅文笔,但他对事件细节的记录方式又足以展示作为可以一天一夜埋伏狙击的特种兵的出色耐心,更让人了解当代军人,尤其是那些有机会代表中国军人远赴海外执行特别任务的他人们的丰富内心――当我们在银幕上看了太多好莱坞镜头里的007、三角洲部队之后,愈发觉得对自己国家的特种军人却是那么陌生,好在这次有郭小俊。
2006年,英国每日电讯曾发表过一张中国军人在几个马其顿军人的协助下表演硬气功“开砖头”的照片,这张照片以其巨大的震憾力被无数西方媒体转载,照片中的主人公郭小俊也因此当上了“新李小龙”,其实,这位“新李小龙”比真正的李小龙和成龙有更多的代表中国功夫的资本,让他有一身精湛武艺的正在于他出身武术世家,童年更在少林寺习武,16岁被招入国家特种兵部队成了职业军人――如果郭小俊的人生不是这个走向,他会不会也能成为另一个成龙或另一个李连杰呢?
但说实话,那些电影里的中国功夫,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电影里的功夫,其实才是花拳绣腿,用到实战中可能不堪一击,现在,由郭小俊撰写的《特种兵强化训练手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特种部队的必备教材,而这本富于故事和情感的《勇士》倒可以作为普通中国人了解神秘的中国特种兵最好的通俗手册,一个海外版本的《士兵突击》。
书中还有一小段郭小俊在马其顿偶遇分手6年的女友真真的故事,这样机率为十万分之一的浪漫故事发生在现实中居然只能以不了了之做结局:
我曾经以为永远没有机会见到她。那些事发生过,也只能永久地留在记忆里。但是2006年的这个暮春,在万里之遥的马其顿斯科普里,我再次见到了她。
城北大使馆外,草地上鲜花盛开。
她泪流满面。
所谓侠骨柔肠,所谓铁汉深情,读之,竟然希望那个真真也能看到这本书,相信这也是郭小俊写此书的目的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