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坤花木兰司马平邦娱乐 |
分类: 人话:关于某一个人的话 |
潜伏者陈坤以及拓跋宏
司马平邦
无论是电影《花木兰》中的拓跋宏还是中学历史书中的拓跋宏,其实一直都是个潜伏者,所以,陈坤在《花木兰》里一半在演电影,另一半也是在演历史。
历史上的拓跋宏,就是赫赫有名的北魏孝文帝。
陈坤在台词里说,父皇(献文帝)为了锻造不敢见血的七皇子拓跋宏,命其化名文泰(陈坤饰)派到边关当兵,电影中他第一次露面已经干到副营主,不知是实干上来的还是有上面照顾,反正这让他有机会与中国民间最有名的故事体民歌主人公花木兰相遇,还能相爱。
本来,拓跋宏是可以一直做文泰下去的,直到他以假死试图唤起花木兰作为一个大军统帅的硬断之心时,他仍然可以从容做着文泰,如果没有大将军臧质的阴谋诡计陷花木兰及几千兵马于绝地,文泰似乎没有一个堂皇的机会摇身一变成为魏国的七王子,进而成为魏国未来的孝文帝。
有人以“花木兰背后的男人”来表示陈坤饰演的文泰的形象特质,但其实从剧情逻辑上说,躲在女英雄花木兰的背后,既可以代表他对花木兰深厚的爱恋,也代表了这位未来必然成为一代雄主的拓跋宏在年轻时代就有足够的智勇和宽忍。
陈坤的角色任务是必须准确地把握这种宽忍和智勇的边际,太放则与赵薇饰演的花木兰起冲突,太收则真的成了赵薇的附属。
其实,在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中国历史著名中,曾经100多年辉煌一时的北魏,以及北魏最伟大的君主孝文帝拓跋宏何尝不是一位册页里的潜伏者,从现在可考的历史资料中查得到,拓跋家族的源脉在于黄帝,但到斯时拓跋家族已是鲜卑人,所以,在正史的眼光看来,北魏政权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人口和汉族土地的半调子正统,这就使在从来的历史中,不但北魏并不被认同为一个正统的汉族国家,孝文帝也并不被认同为一个名正言顺的伟大汉族皇帝。
如果说《花木兰》在历史学上还有几分意义,那么它最大的意义就是让陈坤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这个一直被历史学家所敬仰又一直为历史书的阅读者所忽视的大人物。
拓跋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珪建国之后的第六个皇帝,即孝文帝。他在皇兴元年(公元467年)8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花木兰》还是借用了相当的历史素材,比如在一大段为花木兰表军功的读白里,时间均以“皇兴某年”计,即孝文帝之父献文帝的年号,但历史上的皇兴年号只使用了5个年头,从公元467到471年,所以,电影中加入的这位花木兰的皇胄血统的情侣既借鉴了孝文帝又融入了创作者的自由发挥。
在这群由花木兰(赵薇饰)、门独(胡军饰)领衔的北魏与柔然两大武力阵营“狼对狼”的人物群像里,背景颇为复杂、所以个性也颇为神秘的拓跋宏必须与众不同,他既要有勇冠三军的煞气,又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定力,想必在那段自曝皇子身份的戏之前,没人有会对他的真实来头有太多想法,或者还可能觉得让高级军官出身的文泰反过来当花木兰背后男人有点牵强,但当拓跋宏公开皇子的玉牌后,陈坤在电影里坚持的那种潜伏式表演又显得那么的合情合理。
一个以前一直以潜伏者姿态存在于中国历史记载中的这位大人物,经过《花木兰》和陈坤的成功塑造,正在浮出历史的水面,或者这部电影也是更多的中国历史上非主流统一朝代英雄人物们走上大银幕的开始,当然,它的产生也是当代文化和历史观念对更宽广的历史维度的兼容。
从这一点上说,陈坤饰演的文泰既成功于精湛的演技又成功于合于时度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