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贴片广告泛滥谁来负责?
(2009-01-21 19:25:09)
标签:
贴片广告司马平邦文化 |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
中国电影贴片广告泛滥谁来负责?
司马平邦
正在贺岁黄金档热映的吴宇森新电影《赤壁(下)》,在频传票房佳绩的时候,中影集团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却在两天前开始向放映《赤壁(下)》的院线方表示强烈不满。原因就是原订只有6分钟的贴片广告,却被拉长到20分钟,3倍有余。
但其实观众对现在大片们的贴片广告长度几年前心生怨愤,在此之前,如中影集团这样的电影制片方在贴片广告投放上的行为已被观众所不满,所以这次中影集团电影营销策划公司又对院线肆意加长贴片广告时间的不满,在观众们看来,似有“分脏不均”的意思。
这只是一条原本就利益配置不合理、权利规划不科学的中国商业大片食物链终于出现了它应该出现的“反噬”效应罢了。
中国的观众们有100条理由拒绝和反感每一部在中国院线上映的大片后的贴片广告——其实不止是大片,一些中等投入或者小额度投入的中国电影现在也在寻求更大的贴片广告——中国的制片方和影院方就有101条理由为电影院里放映的那些电影理直气壮地添加更多的贴片广告,DVD影谍之前的贴片广告往往被设置成“不可快进”式,而电影院里的那些贴片广告则根本连和“不可快进”沾边的机会都没有。
经过2000年以来近期年的苦心经营,中国电影总票房终于将摸到半百(2007年总票房43亿人民币)的里程碑式刻度上,但现在每一部大制作之后都尾随的超长的贴片广告,无疑正成为一把双刃剑,逼迫有关方不得不做更深刻更细致的商业考量。
如果没有贴片广告,或者贴片广告太少,对那些想通过电影院放映取得良性商业效益的电影来说当然亦是灾难性的,不过如贴片广告达到《赤壁(下)》这样长达20多分钟的程度,对坐在影院的所有观众来说更是灾难性的,这对中国电影当然最终也是一场灾难。所以,人们往往更喜欢在贴片广告的长度上找正确答案,但到底是5分钟、15分钟还是25分钟多长时间是观众忍耐度的极限,却没人能拎得清,不信你去问正向院线发难的中影集团,它们也一样拎不清。
其实,跳出这个问题看问题,贴片广告的泛滥过长其实不正是目前中国电影“蒸蒸向荣”的明证之一吗?因为只有如《赤壁(下)》这样一部拥有巨大票房号召力的大电影才有贴片广告太多太长的烦恼。所以,我觉得现在观众、媒体和中影集团试图通过“好坏”、 “多少”这样的标准来制约贴片广告时间长度的做法本身就是误入歧途,因为现在没有人真正拿出过科学而权威的并能够令各利益悠关方服贴执行的贴片广告标准。
所以,贴片广告时长问题又不过是现在每年突然以20%的票房增长率壮大起来的中国电影市场混乱无序状态的一个明证罢了,是中国电影的主管当局在涉及于此的电影经营方面监督和治理能力存在若干严重缺陷中的一个严重缺陷罢了。
说白了,问题的根本不是有关方的商业利益冲突,而是主管部门行政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