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中国博客继续战斗

(2009-01-21 13:40:56)
标签:

博客

战斗

司马平邦

文化

分类: 人话:关于某一个人的话

2009年中国博客继续战斗

司马平邦

2009年中国博客继续战斗

2008年到来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继续战斗”,果然我们就战斗了一年,和台独斗、和藏独斗、和法国人斗,也和自己人斗。

前几天看到一则小消息,国家监察部门的一些重要官员每天必须做的就是上网收积舆情,查找那些与官员腐败相关的信息,然后再去查实,这则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重视,但它恰恰证明2008年互联网舆情的变化动向。

博客(Blog),从2002年进入中国互联网以来,经历了精英日记、草根情史、大众传媒和评论高地4个大阶段,这期间,互联网业一步步从传媒业食物链的水底浮游生物快速进化上岸,占山为王,攻城拔寨,登堂入室,睥睨天下,成为传媒之王,而个人博客则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又从局域食物链的中脱颖而出,在2008年中国发生的诸多“国际级”大事项上建立稳固的碉堡阵地,正在进军中国媒体信息资源实际的“王中之王”。

中国互联网的信息源,目前正以个人博客、新闻、论坛为代表呈现观点、信息和互动3层信息矩阵,个人博客这种媒体形式以及诸名博们有幸居于这座信息金字塔的塔尖,而博客写作的异常活跃使言论话题权正从传统媒体最终“旁落”那些流量巨大的个人博主身上――若这还不算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进步,我就不知什么才是。

个人博客在2008年的强势崛起已经在这个年底被许多人捕捉到,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无数大事中事小事的信息发端都是个人博客,尤其是如三聚氰胺事件这样曾被公关和封杀的新闻,最后都凭个人博客的传播突围而出,算得上是互联网改变中国的又一个例子。

爱国。

反腐。

维权。

抗震。

奥运。

尚武。

崇毛。

左右。

……

其实,2008年的中国博客在任何一个主题上都有超级卓越的作为,然而在我看来,个人博客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卓越的改变,根本在于它是目前所有公众媒体里与资讯和话语个人化和独立化最为接近的选项,是互联网功能对媒体的个人主义流向的最大功能实现,也是最伟大实现――我们这个社会不是要最终达到实现个人自由表达的那个彼岸吗?

也有人认为,个人博客在中国看似不均衡的发展(他们常以美国、日本为参照系)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太严,人们只能在网上实现个人化的信息表达,但这又会陷入另一个悖论,为什么政府只对传统媒体控制而放松了对互联网和个人博客的控制呢?

其实,任何国家机器都会按着它的执政需要对媒体传播进行控制和主导,这是政府的天然属性,互联网和个人博客在过去受到的所谓“控制”其实既不少于传统媒体也不多于传统媒体;也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我们13亿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中国人的阅读方式和中文信息的传播方式,或者的确更适合于互联网和个人博客间的传播,有2008年这个资讯大年里博客的大发展为证。

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将推动中文很快成为主导世界的力量。

我甚至相信,中国将因此率先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实现所谓的“真正民主”,只要我们肯于接着继续战斗。

我相信2009年的个人博客们需要面对的将是建立、筑固个人媒体帝国,形成更具独立概念的传播圈子,在原有的以“博客”为名的公共网站与它广泛的受众之间架起另一层更为细分、更为立体的资讯诸侯国,一群铁杆的粉丝组成相对独立的名博话语圈,再由大量的名博话语圈托起一批掌握着民间话语权的知名博客,而这群名博的观点、影响力将成为博客网站的主要话语支撑,该博客网站的强大,亦来自于它为属下由多重多个话语圈构成的资讯诸侯国投入多大的建设力量。

2009年,中国的个人博客们要做的就是要建设并强大自己的资讯王国。

昨天知道,在凤凰网开博7个月以来,“司马平邦·新千字文”的总点击最已经上升为博客流量总排行的第二位,真的大为开心,也大为惴惴,开心自不必说,但又惴惴于前面尚有榜首远去,而若稍有不慎就又会跌下潮头,被后来者踩在脚下一败涂地。

我就是这样一俗人。

其实,我知道把个博客写作变成一种奥运会赛跑,这对每一位乐于竞赛的人来说当然是享受,但对那些心态平和自娱自乐的人来说,又算不上绝对公平,不过好在自己在2009年已有一个不错的开头,这“继续战斗”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牛年将至,特地手书一幅唐陆龟蒙的《五歌·放牛》与所有凤凰博友、[司马家庭]群中的好友们共勉。

江草秋穷似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

邻肩抵尾乍依隈,横去斜奔忽分散。

荒陂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

日暮相将带雨归,田家烟火微茫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