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9年流行语:创业/互联网是全民创业的引擎

(2008-12-08 20:44:36)
标签:

改革开放30周年

创业

互联网

司马平邦

竞报

it

分类: 蓝话:理想一直为我所爱

1999年流行语:创业

互联网是全民创业的引擎

司马平邦

1999年美国和北约的飞机开始轰炸南联盟的时候,中国许多“有志青年”正被一本叫做《学习的革命》的书吸引,说实话,他们是咬着牙硬着头皮一页一页看下去的,看到最后其实也不知所以然,都只记下这5个字的书名。

1999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宋丹丹合作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和1999年春天的南联盟空袭可以作为这一年度的物理刻度为现在的人们所记忆,但不管是它们的喜感还是悲感带给人们的刺激都是暂时的,是转瞬即逝的,1990年代留给中国年轻人最大的问题仍然还是如何改变个人命运,所以《学习的革命》的滚烫发热后第一个效应是改造了当时的图书出版方式,许多草根派书商成了二级图书批发市场的“大爷”。

所以,《学习的革命》必须在中国的图书史上挂上一笔,或者说宋朝弟发动的这次“革命浪潮”就是现在被长江文艺出版社之流奉为臬圭的“图书炒作”的真正发端,一本书能在在中央电视台大做广告,这不止空前而且也绝后,如果没记错的语,给这本书做广告的还是刚刚去世的谢晋导演,有谢导演的公信力谁敢不服?当时许多人是被电视广告忽悠走进书店的,买回来才发现它已经在公司里人手一册了,至于大家看完这后可能都发出“也没有他说的那么好啊!”的疑问早被这本书撺掇起来的创业冲动淹没了。

现在想来,1999年的全民创业精神只有1991年的全民大拚缝精神可以嫓美之,但1990年代一头一尾两个年份,从“拚缝”(借助体制自饱私囊)到“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过程也可以易见国人个体意识的觉悟和奋斗精神的进步,而真正带动那么多人投身创业的引擎装置是互联网行业。

9年前的中国互联网朝气蓬勃,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1999年初某日,本为英语教师的马云等来自16个省份的18个人在杭州市他的家里召开了一个成立大会(有3人在外地),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立意建设一个为小型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销售产品的中文互联网平台,8年后的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最高市值超过200亿美元。

与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几乎同时的1999年4月8日,许多四川大学的学生在上课途中,不经意一瞥,便看见校园的临风楼上挂起了一条“成都亚虎网络公司”的横幅,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条广告横幅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家大学生企业的成立,这家和业已成名的“雅虎”打了擦边球的大学生互联网公司尽管因为知识产权等诸多问题,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一个一个麻烦,在2007年甚至拚到3人留守的窘境,但仍然可以上演最后的20小时一下子引进500万元风险投资的咸鱼翻身好剧;1999年,来自华尔街的滚滚投资确实为当时的互联网创业者带来了门槛最低、最大众化、最不具歧视性的创业机会,在中关村只要创业者有证明自己的思路清晰、方向正确、商业模式可行,就有可能得到包括资本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实现成功的时间、路径大大缩短;但泡沫越大陷阱越大,现在再回头看那批创业者,如马云一样最后大成的凤毛麟角,哪怕如王汝聪一样勉强维持的也占不上大部分。倒是另一家本来藉藉无名通讯制造商的华为公司大摇大摆走上前台,倒成了许多标榜新经济的互联网公司的榜样,而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的发表,更是彻底摁灭了宋朝弟用革命式的语言点燃的创业炽焰。

当“创业”两个字这些年来被无数创业者的失败事迹搞得不再那么鲜亮和崇高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空有创业的激情而没有坚持来的勇气,泡沫才无处不在。

(发表于《竞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