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学生素质评价敢不敢更开放
(2008-10-16 04:59:40)
标签:
学生素质评价司马平邦教育 |
分类: 京话:北京生活和北京评论 |
北京的“学生素质评价”敢不敢更开放
司马平邦
我在之前的一篇短评中曾质疑现在所谓的教学改革的换汤不换药,如果不能改变教育方为教学过程的绝对主体的状况,任何的教改努力都是片面的。
比如:北京市教委召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改革第一轮总结会透露,“北京市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化平台,真正实现学生自我评价的自觉和隐私性。”
我觉得,再如何“自我”的评价也是评价,而只要是评价就一定不会真正“自我”,虽然所谓的“素质评价电子化平台”技术上可以和Blog或者SNS这样的互联网新术语比时髦,但与后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Blog或者SNS是表现的,无评价或评价弱化的,而前者仍然需要学生先表现然后由教师或学校给出结论。
这样的教改是不是又要面临另一重麻烦,即改革后的教材和教学,除了在之前的“应试体系”之外,学生们还在面对一个“记录”方式的素质评价体系呢?
而有这双重评价的设计,凭什么就断言这是“改革”而非“倒退”?
除此,所谓的实现学生自我评价的“隐私性”的想法也显得太小气,私以为,与其对学生评价隐私进行刻意保护,莫如取完全开放式(选择式),真正能体现“互联网时代”学生个性的评价体系――学生不会如想像般神经脆弱。
与其设计一个复杂而隐私的被动的评价教改方式,莫如为这些早上六七点钟的太阳、祖国的花朵们设计一套开放的选择的表现的电子化平台;不要总是挖空心思管理、监督或者测评他们的动向,而是以信任、鼓励和注视的态度辅佐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