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再人为制造大学“卡奴”

(2008-09-19 04:04:14)
标签:

信用卡

大学

司马平邦

教育

分类: 黄话:有点儿不太入流的话

不要再人为制造大学“卡奴”

司马平邦

《长江商报》报道:

武昌某部属高校大一新生小王向记者投诉,学校要求每个新生都要申请一张某银行的信用卡,否则就不给办理学生证。而该校应化学院一位男同学说,进校短短十几天,他已经拥有3张银行卡了,交学费一张卡、奖学金一张卡,还要再办张信用卡。

2006年有专家曾预计中国2010年信用卡持有总量将达到1亿张,但没想到在2008年第一季度,这个预计就被突破,与此同步的正是美国次贷危机正向信用卡危机漫延,尽管一位招商银行副行长曾多次为“卡奴”高声喊冤说:

“刷信用卡消费是信贷消费的一种,如果整个消费贷款是无罪的,那么信用卡也是无罪的。看看3年前,有多少人办理了信用卡?又有多少人贷款买房了?现在离产生大规模卡奴的社会背景还差很远,这时讨论“卡奴”为时尚早。但中国信用卡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果把美国的信用卡发卡量看作100%,那么中国的信用卡发卡量只有2%。中国的信用卡发卡量未来还有50倍的增长空间。”

言犹在耳,9月中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危机,就连累持有该公司7000万美元债券的招商银行资产大受损失,而爆发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并正在横行于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除了让世界各国遭受程度不程的资产损失外,那种建立在美国式信用制度上的超前消费观念、资产观念也同时受到强烈质疑,在前一波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业已做了好几回替美国金融危机埋单的冤大头,现在是不是趁还没有完全泥足深陷,重新从宏观到微观思考中国的金融政策――至少完全模仿美国的那一部分肯定要行不通了,应悬崖勒马及时刹车。

但另一面,仍然有数量众多的中国大学校园里信用卡“发放”--严格的信用制度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风行,促成此风的表面原因是被银行业人士常常挂在嘴边的“看好大学生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能力”,但实质上推销一张信用卡就可以得到数量不同的回扣或者正是许多银行业务员的真正初衷。而武汉那所部属高校的负责人解释,学校考虑外地学生如果使用普通的银行卡异地存款,还需要收取手续费。按照最低标准5700元算,每个外地学生都要交50元,而使用信用卡就可免除这个费用。“现在大二大三很多学生都自己办理了信用卡,由学校统一办理速度快,申请成功率也高些。”

这里面,一张大学生信用卡牵连的多方:银行业务员、大学生、大学负责人似乎都没有对“信用”二字有过太多的考虑,这其实与最近两代美国人――尤其是那些进行次级贷交易的关联方想当然的情形极为相似:过度普及的信用消费和追求超前享乐的强烈愿望让人们忘记或者根本就不相信,有朝一日连百年银行都会被彻底拖垮。

以前,也有声音反对鼓励还没有任何收入的大学生进行信用卡消费,但主要原因还集中于信用消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节俭观念,助长无节制的攀比消费,和为大学生家长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等等。但现在看来,一代大学生的信用消费观念是否合理,是不是能够维持个人收入与消费的平衡,对这个国家未来10年20年的金融安全都大有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