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击杨帆事件之后的政法大学有所感

(2008-01-13 17:11:37)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政法大学

杨帆

司马平邦

教育

分类: 京话:北京生活和北京评论

直击杨帆事件之后的政法大学亦有所感

司马平邦

2008年112日。

政法大学的星期六,校园里学生不多,稀稀落落,正是本学期的考试阶段,大家都忙的很。

利用休息日来政法大学走走,4日晚,这座位于北京昌平的校区的一个阶梯教室曾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小事情”,著名的杨帆教授和一个拒绝上课的女学生发生争执,有肢体冲突(具体事件恕不多说)。

杨帆先生,我很早就认识,曾给我办的财经杂志做过专栏作家,他的经济学观点很尖锐,我觉得那不单纯是经济学的,而且更多的包含政治形势的大框架大格局,他也不是一个只以学术观点谋生的人,而是个相当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当然,这和他亦有较强烈的个性并不矛盾,和杨帆的两三年多的电话或电子邮件交往,深觉这更是个不好相处的主儿,大家都是因为他是国内写作量最高的财经作家才围绕着他。

所以,听说杨先生和一个女生或者说和一个教室的起了冲突,我并不感到吃惊。

但这样一位先生,在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的眼里,似乎并不受待见。

元月12日,从中午到下午,我在校园随处采访了十几位在校学生,大多是女生,得到如下的结论:

1.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全部受访的女生,同情或者支持那个被杨帆教授阻拦离开的教室的女学生。

2.有个女生在回答为什么同情那个女生时说:本来自己天天背法理已经很枯燥很累了,所以对那个敢于和老师对着干的学生很同情。

3.很少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男生,对杨帆教授的做法很理解,认为当学生就要先把学业学好,要守纪律;不幸是这部分学生中的一个在接受我访问后去了校保卫处,带着保卫干事在主楼门口找到我。

4.也有两三个女生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有两三个觉得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没什么可关心的,与已无关,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件事会闹得这么大。

5.一个一年级女生说,这事在师兄师姐中传得很凶,她说食堂那儿已经贴出公告,学校已经调查完毕了,但我在食堂门口的揭示板上并未找见这类公告。

6.发生杨帆事件的第八阶梯教室里有不少学生在自习,我小声询问当时的情况,有两个人说不知道,一个女生说学校已经调查,不好说什么;一个操南方口音的小男生警告我说,小点声,他在自习呢(真想上去抽个耳光,自私的80后们)。

7.所有学生被问到,“如果那个女生是你,你会跟教授对着干吗?”时,都说不会,或者说没必要。

8.我向所有人打听那个跟杨帆教授发生冲突的女生,都摇头说不认识或不知道,没法帮我找到她。

9.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听到我要打听杨帆事件后的第一个反应都是:你是记者吗?哪个网站(或报纸)的?可见在我去之前,学校已经给大部分学生足够的预防性刺激。

10.有几个女学生对杨帆教授在课堂上卖书的事表示不满,并说不喜欢老师这样做,说可能那个女生早就不喜欢杨帆的做法了,那天是发做出来了。

在采访了十几个学生,正想离开政法大学校园时,一个保卫处的小干事拦住我,问我是哪里的?

我说你算老几,有什么权力我是哪儿的!

他说:我有权利问你,我知道你是博客中国的。

我说:你知道博客中国?

他说:知道。

这时我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站在离我们不远处,刚才曾也被我访问过了,这个小“叛徒”!(戏言)

我又问那个小干事,你们学校不能随便走走吗?

他说:可以随便走,但你不能随便采访!

我说:你怎么知道我是采访呢,我问问热闹不行吗(跟一个20多岁的很有责任心的小孩逗贫很有意思)?

他说:你要是想知道,我可以给你找学校宣传部的发言人。

我说:你们学校一定给学生封口了,不让乱说这件事的。

他说:没有。我给你找发言人吧。

果然,20多分钟后,他替我接通了中国政法大学发言人宣传部长刘长敏老师的电话,刘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我,关于这件事,学校已经介入调查,并且调查已经完成,

学校领导正在紧急搓商和处理这件事,但因为现在是期末考试阶段,不想打扰正常的学生学业,公布结果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到时会请记者到场的。

刘老师是个很合适的发言人,说话有条有理,滴水不漏。

最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当事的女学生,如果本文的读者中有她或者和她能联系上的人,请转告之,以电子邮件联系司马平邦simapingbang@gmail.com

此事网络炒作了好几天,但当事的女学生一直没露面,不知为什么。

与她相似的另一个女生是央视体育评论人张斌的妻子胡紫薇,在大闹一场后也悄不无声息了。

是不是中国的妇女解放真的还不足够啊?这引人深思。

关于杨帆事件,让我想起了自己大学时的一件事。

上大学时,在一个师范大学学中文,学业一般,整天晃晃悠悠,在1980年代未和1990年代初,做着那些那个时代所有大学生们最热衷的事,不是学业。

有一个夏天,参加高考语文评卷,本人因为力气较大,被分配做保卷员(搬运工),虽然工种低微也辛苦,但空余时间多,没事时就和其他同学一起侃大山,阅卷间歇,许多评卷的同学也放下笔天南海北地加入神侃,以解暑热。

有一天,我坐在桌子上正跟别人吹牛海湾局势(后来萨达姆入侵了科威特),一个叫姓李的老师推门进来,大喝一声:“瞎白话啥,整个走廊都听你的!”我一时语塞,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几个前认识的漂亮小学妹面前一下子觉得好没有面子,就顶了李老师一句:“李老师,休息期间,随便聊聊,别压抑人性嘛!”李先生虎视了我一眼,大吼一声:“什么人性?我看是狗性!” 60岁老教授的话激怒了我,我跳下桌子,跟他对视说:“你这条喝学生血的老狗!”

…………

于是我俩从教室对骂到走廊,我上课看困觉的事他也翻出来,李老师有几次上课时发过系里的牢骚,也被我也揭出来。

我想这回我完了,不但批不成高考卷子赚不到钱,可能还得背个处分。

吵架之后两小时,系书记道貌岸然地找到我,先是批评了我,然后告诉我把李老师气得够呛,让我回宿舍去躲躲风头,明天再来接着干我的活。

我当时以为,哼,肯定中文系找不到像我这么力气大的搬运工吧。

1年之后,我大学毕业,又过去好多年。

我回到校园,回访系里,居然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当年曾经“狗咬狗”过的李老师,李老师已经退体,被反聘回来任教,他一见我,就热情地伸手握手,还直接喊出我的名字,他说:“就是你小子,当年还敢骂我!”我受宠若惊地表示无限无限歉意,李老师说,哎,过去的事了,那时都为了工作嘛,我一个老头子跟你一个小孩儿计较什么呀?

话题一转,他忽然问:“你说现在唱的歌里什么‘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我一时又语塞,我知道,当时我在做一本流得音乐杂志的主编,他才这样高看我,但可惜我这个冒牌主编不能给他满意的回答,无地自容之至。

啊,那些阳光灿烂的如烟过往和那些无限美好的音容笑貌啊。

师生之情,传道之谊,算得上是人生中最真挚和最值得回味的情感之一,相信十几或几十年后,杨帆风波中的当事人如想到此时此事,亦一定一样会有宽容和温暖浮上心头的。

昨天,去了一次政法大学,我想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想到了许多许多我的老师,其中亦有比杨帆教授风格更猛烈者,但仍然很怀念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