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及其他
(2022-03-14 13:51:50)
标签:
杂谈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高速上开车,如果旁边有一辆并行的重卡,虽然它在正常的行驶,但是依然会给我一种压迫感,因为考虑即便重卡司机没有坏心眼,但是如果他稍微打个盹,或者前方路况不好他稍微变下方向盘,或者仅是大车压了个石子把车上载的货物颠下来一些,都可能会给旁边的小车带来不测。
特别的,如果车头前和边上都是大车,那种压迫感会更重,一般会想办法尽快摆脱这个境地。
在高速上也见过很多起车祸,有次还是绵延几公里的连环车祸,在那个场景下,更能看到大车与小车对抗,小车的惨状,当然如果是大车之间,景象更血腥,这大概是压迫感的由来吧。
我想国家间博弈也有类同之处。
大国之所以为大,应该在领土、经济、军事、人口等各方面比其他国家有较大优势。在大国旁边的他国,应该也会感受到莫名的压迫。但是与开车不同,大国旁边的小国没有地理位置的选择权,只能学会如何与大国相处;
世界上不只一个大国,就像路上不只有一辆大车,大国之间互相的压迫感、竞争威胁也是一样的。所以互相之间合作的基础上,一定也在互相提放,并且虎视眈眈地关注着有没有正在崛起的新大国。
现在,全球能叫得上大国、或者能跟大国抗衡的经济体就那几个,为了避免敏感以及分裂,我就不点名了。
大国之间有合作,有竞争,有提防,也有不断的类似“远交近攻”型的摩擦和调整。
小国是这些大国间天然的缓冲带,也是天然的抗衡对立之所,大国都知道直接对抗的凶险后果,所以一般选择在势力范围交接处的缓冲带里面不断斗智斗勇,这些缓冲带有时被叫成“地缘”。
为了阶段性目标,大国之间也不断变换各自的策略,选择与某个大国共同抗衡另一个更有压迫感的大国组织。这是动态的,假设有A\B\C\D四个大国组织,今天可能是A\B联合抗衡C\D联合,明天也许就演变为A\C联合抗衡B\D联合,所以同盟不是永恒的。
联合与否,抗衡谁,更多的是政治家的选择,有的政治家睿智,有的政治家可能没有那么明白。
当然政治家的选择要顾及民众利益和呼声,但是是不是民众简单多数的呼声就是正确的,就是更符合民众利益的,我一直觉得不能这样理解。
好了,说清楚我认为的道理,我们再看看民众的态度和选择:
假设都是A国的民众,目前B\C\D国之间有了重大纷争,大家该如何选择?
我的第一反应是比较世俗的:看看这几个国家或者阵营中现实的、或者不远的将来,谁对A国产生的压力最大,在此我们假设是B国,那么,为了防备失衡,防备B国后续会对A国产生更大的压力,大概率会站边在B国的对立面。当然,如果这个纷争是由某个国家完全反人类的行动挑起,那么相信大国之间也会达成共识,不存在太多的选边的问题。
世俗的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好解决,不外乎大家对现实中到底是B还是C还是D对A国压力更大,这个我想一定是可以通过理性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达成更多的共识。所以,类似不同观点带来的分裂通过时间和辩论容易调和。
巨大的观点分裂来自于这么几种人:
第一,某些人身在A国,但是在他国有巨大利益,那么他会跟其他人产生巨大分歧,这一点很好理解;每个国家都会有这种群体,A国的敌对国也是这样的;
第二,某些人身在A国,利益也在A国,但是因为某种执拗,一定要站边在B国,因为B国是他几十年形成的信仰。这种人有些是圣人,有些人是书呆子,也有人是吃里爬外的坏人,还有一种人是身在A国又没有条件跑到B国的永久仇视A国所有政策的衰人;
第一类人,显然是富人比较多,你不如他富,也就没必要跟着他跑;
第二类人比较复杂,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一国里面的圣人太多、书呆子太多、坏人太多,都容易带大家走入更大的困难甚至灾难,而衰人,几乎就是个笑话。
当然还有一类人,鉴于B国的压迫感,第一反应永远是A国应该妥协,以为妥协就能解除A国的压力,完全不知道客观上,A国就是大国,是B国的长期的潜在竞争对手,B国索求的A国妥协绝不是口头上的一致,绝对不是简单地速度放缓,而是要你把发动机变成超小马力,把你的车壳变成柔软如纸,把你的轮胎换成木材车轮,并且需要你以脆弱的身躯去B国的对立大国碰瓷。
我自己是个世俗的人,我的利益在中国,中国是个大国,所以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我唯一的选择,就是站边中国立场。
我觉得今天中国政府的各项应对是符合我这种人的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