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爆出某基金公司佣金高于散户价格的新闻,大家群情激愤,认为大户佣金高于散户了,不合理,利益输送。
我不打算讨论“信托责任”这样道德的话题,尽想就商业以及由此想到的服务业商业模式问题说几句话。
商业服务领域,高端客户收费高于散户的情况是普遍的,并非个案。
比如:头等舱、五星级酒店。由于高端客户“自费”,所以大众和媒体并不关注,并且觉得天经地义合情合理。高端客户自己也没觉得是冤大头。
但是,当集合了“散户”并以大户身份“团购”证券公司服务的时候,冲突发生了。元芳质疑了,这里面有天大的阴谋。
仔细揣摩,佣金费率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基金销售时许诺给渠道的销售费用,二是对卖方研究给与的服务付费。
第一个方面,基金销售不畅,通常的费用不够调动渠道的积极性,只好额外支出,这部分至少应该是由基金公司和基民共担的费用,现在通过佣金方式支出(由基民自担)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个方面,由于基金公司并不额外向卖方研究付费,而是通过评估打分等方式,通过佣金的手段支付购买研究服务的费用,原理上是非常好的手段和模式,能提升整体卖方服务水平,进而带来基民收益。
如果单纯是第二个理由,贵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是眼下基金销售困难,第一个原因可能被考虑得多了些。但无论如何,如果只是一味地压低佣金,最终卖方研究无以为继,最终受伤得还是基民群体。
由此想到很多服务业的商业模式:
中国人喜欢买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者服务后需要得到一个量化的结果,否则,特别不接受高额的付费。哪怕这个服务是战略性的。
比如,刚才讲的券商研究服务,由于该服务的结果极难量化,所以研究机构出售报告,报价是非常低的,以一个服务排名,并以佣金分仓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券商研究的商业模式,使卖方研究能够持续。
国内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发行承销费一直非常好赚,因为有个帮助企业融资规模 X
佣金费率的报价模式,企业非常乐于接受。但是对于大家讲了10多年的并购类型的顾问服务,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就是功夫比IPO不少费,报价却始终高不起来。那如何这方面会好一些呢?现在机会来了,券商直投、并购基金(不管是自有还是与私募合作),都是发展券商顾问业务的好机会,因为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兑现服务收费的工具。所以,未来并购基金的发展会对整个投资银行业有重大推动,不知哪些机构认真考虑到了这一点,想到的,可以私信我们来谈合作:)
还有,特别明显的,软件服务业领域,卖个软件多难啊,但是,镶进个花里胡哨的产品,在做个花里胡哨的包装,客户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所以,如果还觉得自己的服务难卖,可以朝产品化方向、收费模式创新方向、收入来源创新方向多做些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