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国家选择与产业方向》 后记

标签:
大数据财经股票国金证券bigdatait |
分类: 大数据 |
后记
虽然和出版社早早签了合同,但却迟迟没有动笔。第一,杂事较多,静不下心。资本圈的朋友肯定都了解,我们做卖方分析师的,每天就是跑来跑去的调研、路演、电话。一头牵着上市公司,一头牵着投资机构,每日奔忙中又看着股价上蹿下跳,未免跟着一喜一忧。不知有止,无定无静。就算是动笔,也是虚浮跳脱的文字。第二,这是副业,本要利用业余的时间方好。所以签约的时候,就推到年底交稿。计划在股票市场淡季的时候突击。
不料写作难度,超过了最初的想象。作几页供演讲的幻灯片、编写一份报告和写作一部书的难度,确乎不可同日而语。原本打算就用几篇报告打个底子,找些兄弟搜罗点资料,然后再拼凑一些公司介绍也就能交差了。不想动笔之后,却发现最初的想法太幼稚。
写作是再学习的过程
“大数据”虽然2012年迅速“蹿红”,但是却莫衷一是,千人千面。媒体报道虽然热热闹闹,深度资料却又少之又少。于是,每一章的写作,都是对某个行业、某个陌生主题、某个陌生领域的苦苦求索。就像在崎岖的地方走夜路,仅仅拿一盏纸糊的灯笼照亮。刚刚看清脚下的路,猛抬头,又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本书的阅读对象,锁定为各行各业的企业高管,资产市场上的新兴趋势感兴趣的投资人。所以,必须要勾勒出一个行业的发展脉络、驱动要素、竞争制高点。如此才能深入浅出的洞察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
我虽然在IT业混迹已久,但隔行如隔山。如若透彻了解其他行业并能评头论足,却非一夕之功。不过做IT有一个好处,许多行业都是IT产业的下游,我恰好既给金融行业做过咨询,也帮电信行业设计过系统,2000年还抽空建了个电子商务平台,就是一个IT杂家。这些七零八落的经历,并不利于我在IT行业的发展,尽管这些工作都是在老东家神州数码一家干的。当我转换职业方向,跑到分析师队伍来,原来多个行业的经验和人脉,却是如此宝贵。金融、电信、电子商务恰恰是大数据应用的重点领域,这些行业也积累了足够的数据资产。因此在这一版书稿中,这几个行业谈的比较多。
当写作其他章节时,的确遇到困难。譬如媒体,需要系统的了解传媒、广告、营销等领域的知识。而且我也不打算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因此自己归纳总结了发展脉络。这章写完,我不确定是否读者能接受文中观点,但是我对传媒的理解,的确上升了一个台阶。
再如第五章提到的数据资产,尽管一年多来,人人都认为数据资产重要,有人把他比作石油,有人比作血液。但从来没有人说符合哪些特征的数据资产是比较好的?我遍查海内外资料,阅读新出炉的专著,也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只言片语。如果这些特征不能提炼出来,那么我们面临投资抉择的时候,就无法去对比衡量一家公司的数据资产,无法评估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因此,只能自己去总结、去发现。当写完这本书,后头再审视当时提出的“数据资产评估模型”,发觉也不过尔尔。因为这个模型只是定性的给出五个维度,仅仅是考察数据资产的思维框架。如果要付诸实用,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完善。
边写、边学、边思考。这本书,就是这段时间思考的结果。
写作也是广交朋友的过程
写作不是目的,在写作中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是一大乐事。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作为一个载体,让我们结识了更多的人,给了我们更宽广的视野。在一次技术沙龙上,碰到糜博士。不巧糜博士还在感冒,尽管声音低沉,却掩饰不了他对大数据的深刻洞见。惺惺相惜之际,他也成为这本书的合作者之一。
因为职业的原因,上市公司高管是我们很重要的伙伴。但是通常而言,分析师一般只和董秘打交道,和公司的CTO、CIO们缺少共同的语言。但是大数据是我们和企业技术负责人之间非常自然的一个话题。彼此启发,相互印证,乐趣无穷。
前段时间参加某银行内部的质量保障年会,我受邀给大家讲讲时下热点。没想到大数据非常受欢迎。原来光大银行早就成立“数据治理中心”来统筹全行的数据发展战略,一下子和这个中心的主任找到了共鸣。这家银行就此成为我们观察行业发展趋势的窗口。
网友的支持是促使我决心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2012年初,网友@尹锴_ink看到我的一篇博客文章《大数据时代的三大发展趋势和投资方向》中,提到六种商业模式。热心指出模式虽然罗列的挺全面,但是缺乏不同的模式之间缺乏结构性的联系。也就是罗列有余,分类不足。尹锴亲自动手,给我做了7幅图。这些图都被我用的报告中,其中第一幅用在本书第五章。尹锴是甲骨文北美的资深顾问,一直在美国生活,到现在还没有谋面。我们一直靠微博联系。夏明武是促使我在微博上公开写书进展的关键角色。把他在工作中沉淀的大数据思想和实践,毫无保留的告诉我。让我对电信运营商数据资产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许多朋友,有的提供案例线索,有的提供公司介绍,或者仅仅简单的两个字“期待”,就足以让我加班加点的写作。
打字的速度跟不上大数据发展的脚步
按照构想,这本书只是勾勒出大数据的认知框架。以数据资产为核心,遍历各行各业,洞悉发展趋势,发掘投资标的。所以如果按照不同的行业来写,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写完。因为各行各业都开始谈论这件事情,有走得快的,都已经任命了专门的高管。大多数都处在好奇、探究的阶段。所以书中只是涉及了那些走在前列的行业,譬如媒体、再如金融。
事实上,累积数据资产并善加运营,是各个行业的事情,甚至是未来五年到十年重头戏。所以,我们还有很多的行业没有涉及。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医疗保健等都是大数据的金矿。安全是一个大主题,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重要性,上升的资产层面。面对海量的数据资产,安全领域该如何演进,我们也没有展开。只是在概述中约略的提到保护个人隐私和加强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限于时间和精力,第一版没有包含这些领域的探讨。如果得到读者的好评,我们计划在第二版中补充一些行业的案例。
大数据领域发展变化之迅速,的确令人眼花缭乱。刚刚完成书稿,就看到两则新闻。其一是苹果的AppStore下载量超过400亿次,仅仅2012一年,就下载了200亿次。另外一则关于投资领域的简单统计数据:根据资本实验室2012年度创业投资与并购报告,2012年国内外数据服务领域以124起投资案例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二。这一数据表明,“大数据”不再只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各领域落地生根。在100多起案例中,除了大数据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广告/营销等行业的紧密融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化的数据服务已经渗透到农业、建筑、能源、体育、餐饮、音乐等传统行业,而这一趋势在未来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将极大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对于新兴数据服务商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把握的商业机会。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我在电脑旁打字的速度,无法追得上大数据发展的脚步。临近年关,践约交稿,欲说还休的其他话题,留待下一版分解吧!
赵国栋
2013年1月 北京
《大数据》书稿第一部分产业大势完成。计划在微信平台零散的首发部分内容。一,关注我微信账号的都是深度关心大数据的人。二,可以一对一探讨,促进我对该节内容的深化和理解。三,可以方便转给我朋友圈内的人阅读。四,未交给出版社连载,目前属于小范围分享阶段。(扫描二维码可关注微信公共号)http://s2/mw690/537e497atd32c81ae39f1&690后记" TITLE="《大数据:国家选择与产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