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子商务漫谈及感悟(二)——互联网的DNA,假面下的真实需求

(2011-11-04 09:53:21)
标签:

电子商务

投资

it

分类: 行业观察

互联网的DNA——假面下的真实需求

前面几段基本是在讲过去的故事,这一节是个人感悟,必有偏差,欢迎板砖。

网上很多此类的探讨,也有多个总结,比如开放、创新、快鱼吃慢鱼等等。但在我看来,互联网最为本质的一点,就是真实的展示了个人的想法,并能迅速为人所知。心理学家说人类的细微行为,直接暴露内心的想法。你可能对某商品破口大骂,但反复端详了几分钟,那么你就可能是潜在的买家。所谓嫌货才是买货的人。网友在网络中的足迹、点击、浏览、留言直接反映他的性格,偏好,意愿。随时随地精准满足你圈定用户群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就是互联网基因。至于快不快、创不创新是第二位的东西。看官会说,传统企业也是这样啊?但传统企业很难获得他们用户的需求,更谈不上真实。曾经有服装企业想调查他们顾客的购买意愿,看那件衣服顾客拿起来了,哪件试过了。又要按摄像头,又要选样本,没有几亿下不来,要想省钱的话结果就没有参考意义。如果在网上干同样的事情,成本近乎于“零”。出井伸之先生概括一针见血指出“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所有传统的产品公司都只能沦为这种新型用户平台级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互联网的魅力就是“the power of low end””,用和君王丰博士的语汇来讲就是“微力”。

由互联网的DNA,我们可以演绎出它对几个行业的颠覆。它改变了消费品制造模式,软件开发模式、推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

对消费品制造的影响

任正非《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一文,其核心思想围绕一线人员重组了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因为一线人员最了解客户需求。无独有偶,张瑞敏也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从大规模制造过渡到大规模定制。过去一个产品型号可以生产几万件到几百万件,而现在可能需要几十万个型号。现在许多工业装备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在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的挑战。

对软件开发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大型的软件应用往往采取瀑布模型,这是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首先要进行需求调研,接下来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设计、开发、测试、交付上线等,上一步没有完成,原则上不能进行下一步。严格采取瀑布模型周期会比较长。用户除了在需求阶段有发言权外,基本被排除在整个流程之外。而互联网时代,产品的推出往往以天计算,几天就有升级,吸收大量用户的反馈,迅速的完善产品。同样地需要重新思考软件开发的指导思想,这无疑也会引起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互联网天然的面向海量用户,平台战略往往成了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最终选择。一旦成为平台,在吸引海量用户的同时,汇聚大批的第三方独立的软件开发商、极客,从而围绕这个平台形成“生态系统”。就像房地产行业的万达。建一个城市广场,吸引众多业态,不通业态之间相互带来客流。不同的是,互联网的平台厂商不用像万达到处买地盖楼,只要添置几台服务器,就能无限的扩张疆域。

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互联网大幅提升了企业接收订单的效率,对一般意义上的网站而言,就是大量的点击请求。但如果内部的处理流程依然依赖手工,无疑是一场灾难。十年前.com泡沫,这也是原因之一。在用户端,看起来下单的效率提高了,但是网站后台处理依然靠人工干预、审核,最终的结果还是效率低下。现在我们看到一些购物网站推出的大型促销,譬如“秒杀”,对后台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是极大的考验。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京东商城的刘强东一副杀气腾腾的照片,面前摆放着一把短剑。标题是“等信息技术部的同事来喝咖啡”。要知道刘强东是最注重信息系统的人之一,当初京东的后台处理系统就是这哥们自己设计的。

再者,前文提过“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互联网的基因。用户不是通过语言告诉你需求,而是在一系列的行为中,不经意的透露了需求。这一系列的行为必须能够相关参照、关联,才能得出答案。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就是商业智能(简称BI)。现在有些网站已经有数据分析师岗位。对与BI的重视与投入也会拉动信息化的进一步提升。

还有,电商不是孤立存在的。商品由数量众多的各类供应商分别提供。用户下订单后,如果缺货怎么快速的通知供应商呢?要采购多少?什么时候运到?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供应链系统需要处理的。客观上渠道商都会要求和供应商联网。这就促进了供应商的信息化。实时监控货物状态的要求,同样促进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催生了智能立体仓库,虚拟仓库的概念。

通过几个例子,说明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的确是拉动性,颠覆性的。

互联网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就是它能低成本的获取大量用户的真实需求。基于这个观点,我们考察一下制造企业和电商谁将拥有优势话语权,也研究一下苏宁易购线下线上的左右互博之术和京东商城专注网上销售谁将笑到最后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