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墨缘——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第一辑(上)

标签:
不跳舞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博物馆碑帖印本 |
分类: 藏之法书 |
写印本书评是第十二个年头了。
《国语》有云:“蓄力一纪,可以远矣”。这十二载茫茫滑过的岁月已够互联网世界多少起落、多少“断.舍.离”,还能在同一个地方写着同一个系列的文字,真可算江湖有缘。
凡事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三则需变,更何况这个闲谈系列都写到了第二十八篇,早该有个新样貌了。朋友说我是碑帖印本第一个书评人,我心里想的却是自己一直徒逞快笔,竟然这么久都没能给书评整理出个像样的标准和形式。
敢想不如敢干,影评碟评美食评论都有个范儿,书法印本评论也早该有个规矩尺度。赶早不如赶巧,就从今天开始吧!
暂定未来的闲谈系列将以印象总评为开首,评分项分别为:
一、选题与选本:评价范围包括碑帖品种选择、品种内底本的选择(时代、独特性、知名度、历史出版情况等)、底本质量(纸、墨、工、保存状况与完整度等)
二、素材与印刷:评价范围包括包含素材来源、图像捕捉质量(清晰度、稳定程度、信息量等)、印刷制版技术、采用纸墨、效果表现力(立体感、细节力、色彩等)
三、编辑与装帧:评价范围包括编辑体例、附加信息量、开本、装帧设计、用材、工艺质量、完成度
单项满分10,最小进阶单位0.5,以此三项加成作为总分基础(目前暂定加成系数为“选题与选本”30%、“素材与印刷”50%、“编辑与制作”20%,结果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未来可能根据行业动态调整加成系数比例),并可针对有杰出表现或贡献之处给予特别加分,每项最小单位0.1,亦可对重大失误或缺陷遗憾给予特别减分,同样每项最小单位0.1。
书评部分除系列综述外,分册以推荐本的形式介绍其中优秀者,不限书体,但无需逐本尽列(否则就成了流水账)。
然后每个推荐单册评几项技术星级,暂定为:底本时代、底本历史出版稀缺性、底本质量、素材图像质量(墨迹本不评底本时代项)。
虽然我尽力希望做到客观,但毕竟是主观评价的结果,仅代表我个人印象,各位对于印本的用途和审视标准或与我不同,且权作参考吧。走向标准化和统一化并非为了抹杀评述的个性,反而当“评”具备更好横纵比较能力时,“述”会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另外,计划每年搞个年终评奖,将公布本年度几个印本单项奖的获奖名单,当然目前评委只有我一人,未来也许可以引入更多朋友组织个评奖委员会之类的,那是后话了。
我不知这一番“变法”会带来些什么,但我期待。
----------------------------------------------零与一的分界线-------------------------------------------------
新法的第一次实践就从上书画这一套“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第一、二辑开始了:
- 选题与选本:8.5分
- 素材与印刷:9.5分
- 编辑与装帧:9分
- 特别加减分:作为上博首个碑帖系统工程+0.1分,全部底本均为首次出版面世+0.1分
印象总评:9.3分
第一个上场究竟是福是祸?天才知道……前些日爆款的团综“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有的组一上来就艳压群芳,一路领先到底,有的组则低开低走,颇有不平,所有评委都需要适应的过程,所以手松手紧、尺度调整在所难免。
这套书的面世首先要恭喜各位书友,自上世纪文物社线装珂罗系列后,终于又见上博古代书法藏品大规模集结付梓,打破了只见图录不见印本的惯例;同时也要恭喜上书画社,多年持之以恒的追求没有白费,上次的“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碑帖经典放大”系列尽管册数不多,但也算掀开了面纱一角,终于有了这回大系合作的机会。
收到书后,第一印象是符合自己期待值的,可以对标近年已成精装印本新标杆的上古籍社“翰墨瑰宝”系列。
第一、二辑的选本全部来自于上博图书馆,这对大家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上博的碑帖藏品主要分两处管理存放,一是上博书画部,二就是上博图书馆,一般大家去上博看书画展居多,但其实图书馆的藏品也是卧虎藏龙,如这些碑帖珍本,之前基本从未展出或出版过,所以这十册可说是新鲜度极高。
分两辑,各含五册加一解题附册。外函六合如意,内册蝴蝶装,从前面板到后面板,面面俱到,开本比“翰墨瑰宝”略窄,但比自家的“法书至尊”要宽,每页拓芯带裱边全幅面(石鼓文一册还用了仿原装的形式)。
内页用纸接近“法书至尊”,但克数更轻些,翻动时添了几分柔性,制版风格是上书画一贯的较暖调子,部分还采用了专色版(后文会述及),而之前宣传文案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允许出版社和印刷厂多次反复核对原帖比对”,这也许才是成败之关键。
一起来感受一下:
装册的外封比较朴实,有朋友开玩笑说签条设计一看就知道是书画社的出品。
无意中这样摆拍的,有朋友会问:“是不是按重要性或者价值排了个序?”。我想大概是按我翻看次数排了个序http://sf108img.tianchao.cn/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国语》有云:“蓄力一纪,可以远矣”。这十二载茫茫滑过的岁月已够互联网世界多少起落、多少“断.舍.离”,还能在同一个地方写着同一个系列的文字,真可算江湖有缘。
凡事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三则需变,更何况这个闲谈系列都写到了第二十八篇,早该有个新样貌了。朋友说我是碑帖印本第一个书评人,我心里想的却是自己一直徒逞快笔,竟然这么久都没能给书评整理出个像样的标准和形式。
敢想不如敢干,影评碟评美食评论都有个范儿,书法印本评论也早该有个规矩尺度。赶早不如赶巧,就从今天开始吧!
暂定未来的闲谈系列将以印象总评为开首,评分项分别为:
一、选题与选本:评价范围包括碑帖品种选择、品种内底本的选择(时代、独特性、知名度、历史出版情况等)、底本质量(纸、墨、工、保存状况与完整度等)
二、素材与印刷:评价范围包括包含素材来源、图像捕捉质量(清晰度、稳定程度、信息量等)、印刷制版技术、采用纸墨、效果表现力(立体感、细节力、色彩等)
三、编辑与装帧:评价范围包括编辑体例、附加信息量、开本、装帧设计、用材、工艺质量、完成度
单项满分10,最小进阶单位0.5,以此三项加成作为总分基础(目前暂定加成系数为“选题与选本”30%、“素材与印刷”50%、“编辑与制作”20%,结果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未来可能根据行业动态调整加成系数比例),并可针对有杰出表现或贡献之处给予特别加分,每项最小单位0.1,亦可对重大失误或缺陷遗憾给予特别减分,同样每项最小单位0.1。
书评部分除系列综述外,分册以推荐本的形式介绍其中优秀者,不限书体,但无需逐本尽列(否则就成了流水账)。
然后每个推荐单册评几项技术星级,暂定为:底本时代、底本历史出版稀缺性、底本质量、素材图像质量(墨迹本不评底本时代项)。
虽然我尽力希望做到客观,但毕竟是主观评价的结果,仅代表我个人印象,各位对于印本的用途和审视标准或与我不同,且权作参考吧。走向标准化和统一化并非为了抹杀评述的个性,反而当“评”具备更好横纵比较能力时,“述”会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另外,计划每年搞个年终评奖,将公布本年度几个印本单项奖的获奖名单,当然目前评委只有我一人,未来也许可以引入更多朋友组织个评奖委员会之类的,那是后话了。
我不知这一番“变法”会带来些什么,但我期待。
----------------------------------------------零与一的分界线-------------------------------------------------
新法的第一次实践就从上书画这一套“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第一、二辑开始了:
- 选题与选本:8.5分
- 素材与印刷:9.5分
- 编辑与装帧:9分
- 特别加减分:作为上博首个碑帖系统工程+0.1分,全部底本均为首次出版面世+0.1分
印象总评:9.3分
第一个上场究竟是福是祸?天才知道……前些日爆款的团综“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有的组一上来就艳压群芳,一路领先到底,有的组则低开低走,颇有不平,所有评委都需要适应的过程,所以手松手紧、尺度调整在所难免。
这套书的面世首先要恭喜各位书友,自上世纪文物社线装珂罗系列后,终于又见上博古代书法藏品大规模集结付梓,打破了只见图录不见印本的惯例;同时也要恭喜上书画社,多年持之以恒的追求没有白费,上次的“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碑帖经典放大”系列尽管册数不多,但也算掀开了面纱一角,终于有了这回大系合作的机会。
收到书后,第一印象是符合自己期待值的,可以对标近年已成精装印本新标杆的上古籍社“翰墨瑰宝”系列。
第一、二辑的选本全部来自于上博图书馆,这对大家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上博的碑帖藏品主要分两处管理存放,一是上博书画部,二就是上博图书馆,一般大家去上博看书画展居多,但其实图书馆的藏品也是卧虎藏龙,如这些碑帖珍本,之前基本从未展出或出版过,所以这十册可说是新鲜度极高。
分两辑,各含五册加一解题附册。外函六合如意,内册蝴蝶装,从前面板到后面板,面面俱到,开本比“翰墨瑰宝”略窄,但比自家的“法书至尊”要宽,每页拓芯带裱边全幅面(石鼓文一册还用了仿原装的形式)。
内页用纸接近“法书至尊”,但克数更轻些,翻动时添了几分柔性,制版风格是上书画一贯的较暖调子,部分还采用了专色版(后文会述及),而之前宣传文案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允许出版社和印刷厂多次反复核对原帖比对”,这也许才是成败之关键。
一起来感受一下:
装册的外封比较朴实,有朋友开玩笑说签条设计一看就知道是书画社的出品。
无意中这样摆拍的,有朋友会问:“是不是按重要性或者价值排了个序?”。我想大概是按我翻看次数排了个序http://sf108img.tianchao.cn/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这一辑我会选一碑一志一帖做推荐:
《董美人墓志》


底本时代:4星半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5星
第一个谈美人,Lady first。
不知大家读志文时有没有什么联想,反正我是读到“终于仁寿宫山第……”忽然醒悟这不就是欧迷们心心念念的九成宫么(醴泉铭那一句“隋之仁寿宫也…………”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5星
第一个谈美人,Lady first。
不知大家读志文时有没有什么联想,反正我是读到“终于仁寿宫山第……”忽然醒悟这不就是欧迷们心心念念的九成宫么(醴泉铭那一句“隋之仁寿宫也…………”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出中高端印本,对完整性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册页不带面、底拿不出手,手卷不录包首都快羞于见人了。
这里有个小误解:之前以为吴湖帆所谓“既丑且美”是拿金农本常丑奴和上图本(吴藏册页装)董美人配对,其实故事的主角应该是上博此本才对,尽管上图本中也有印与跋,但题识时间是在六月,而这本题识在五月,可见印自此出,其后才为“小乔”也补了一份。从这两本的跋文隆重程度就可看出两位美人待遇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当然拓本也是一早一晚,一精一粗。
没想到在册中偶遇大千居士的小画,与美人正相映成趣。
看画多说一句,墨色层次很到位。
徒弟王季迁夫人郑元素的摹宋小品
此拓据钱题为徐渭仁得石后初拓,淡墨精到,可与世存佳本并列。
说到印制,上书画的出品自有其相因相似之处,这套的总体图版处理风格与“法书至尊”就较近,但更为细腻,色彩也更稳定沉着,据说是采用了五色高网,从墨迹部分可以看出制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精神不输任何一件美人佳印
这里用专色版制作的仿泥金拓中跋着实下足了工本
这册的跋文是必看的卖点,论“玩拓”我就服吴湖帆、龚心钊二位,真能玩出花儿来。
全册拓本八开半,但题跋(包括题画)足足有三十四开半!其中数十家的和诗与吴氏自题诗,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爱之深切由此可见。吴诗的底稿汇成《袭美集》,现藏上图。
全册拓本八开半,但题跋(包括题画)足足有三十四开半!其中数十家的和诗与吴氏自题诗,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爱之深切由此可见。吴诗的底稿汇成《袭美集》,现藏上图。
昨天一位朋友说:小字墨迹是最难印的,看看这大半本蝇头小字的精微舒服,制作工夫没有白费。
这方印不能落下,期待另一半在系列中早日登场。
即使在病后几乎无法做字的情况下,也不忘添上两行交待去处。虽笔墨参差,但爱物之拳拳跃然纸上。
补说一下附册
第一辑册中附有签名本的编号收藏证
这回的体例还是一辑一册,内含五本的导读,每本前有原册外观定影(仅第一件有,如果成为每件标配就更好了)、整拓照、后有释文。另外有个建议,图文配合似可以联系更紧密些,尽量应采取不同拓本的相同碑字局部一一对照,必要时可以采用表格等形式,比现在这样每个拓本一组一组的对照更直观且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