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碑帖出版物之十八:安徽美术出版社“中华宝典”(上)

标签:
碑帖不舞印本国家博物馆中华宝典 |
分类: 藏之法书 |
(原发于书法江湖论坛)
- 选题与选本:9分
- 素材与印刷:8.5分
- 编辑与装帧:8分
- 特别加减分:作为国博首个书法原色系统工程+0.1分
印象总评:8.7分
国博自从开放书法馆以来,不仅吸引了千万人次的观展,同时也促动了出版计划的实施,这套“中华宝典”——副题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作为早期书法碑帖文物的主要藏馆之一,国博的藏品一直牵动人心。迈入二十一世纪后,各主要博物馆的古代书法藏品“抖箱底工程”已经先后有故宫、上图、国图、辽博等的参与,均是原色印刷,除上博千年老末(只喜欢出图录,从不好好印藏品)外,国博也只与日本合作出版过一套黑白丛书(国内还未出齐),原色印本一直缺席。现在,这个空白终于得以填补。
这系列从选题的角度看很有吸引力,目前共出五辑,每辑10册,包含拓本、墨迹、金文、甲骨等不同类别。各类在五辑中是混编的,第一辑中主要是拓本(含一件墨迹),第二辑中拓、墨各半,第三辑均为甲骨、金文,第四辑均为墨迹,第五辑中拓多墨少。书中没有每辑各分册的目录,其实这个可以有,便于总观系列的题材覆盖。
出版形式上,长短分明。先说优点:
1、很多作品与底本是首次出版或国内首次出版;
2、图版均采用一手新摄原材料,摄影稳定,层次细节较好;
3、编辑上内容元素收录齐全,从题签到跋文,较好完成了藏品展示的任务;
4、每件藏品的说明文字体现了国博近年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这点比之前中日合作的丛书可说跨前了一大步,作品中不仅正文有释文,所有的题跋也有释文,文编的功夫是做到位了;
5、书的用纸反光较轻,手感舒适,封面设计我个人比较喜爱,用图片形式展示每件作品的原貌,比千册一面的封面更有特点。
然后是缺点:

前后碑拼配,前碑明拓本,虽仅存前九行,但为馆藏品中世存最早者,首次原色出版,原拓书装。
主帖比例也有放大(约110%)。
我的这册中,第15到18、27到30页重复了,而缺少第31到42页,造成后碑人为缺字,不知是不是只有我中奖,如是普遍问题,当为一大失误。
作为早期书法碑帖文物的主要藏馆之一,国博的藏品一直牵动人心。迈入二十一世纪后,各主要博物馆的古代书法藏品“抖箱底工程”已经先后有故宫、上图、国图、辽博等的参与,均是原色印刷,除上博千年老末(只喜欢出图录,从不好好印藏品)外,国博也只与日本合作出版过一套黑白丛书(国内还未出齐),原色印本一直缺席。现在,这个空白终于得以填补。
这系列从选题的角度看很有吸引力,目前共出五辑,每辑10册,包含拓本、墨迹、金文、甲骨等不同类别。各类在五辑中是混编的,第一辑中主要是拓本(含一件墨迹),第二辑中拓、墨各半,第三辑均为甲骨、金文,第四辑均为墨迹,第五辑中拓多墨少。书中没有每辑各分册的目录,其实这个可以有,便于总观系列的题材覆盖。
出版形式上,长短分明。先说优点:
1、很多作品与底本是首次出版或国内首次出版;
2、图版均采用一手新摄原材料,摄影稳定,层次细节较好;
3、编辑上内容元素收录齐全,从题签到跋文,较好完成了藏品展示的任务;
4、每件藏品的说明文字体现了国博近年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这点比之前中日合作的丛书可说跨前了一大步,作品中不仅正文有释文,所有的题跋也有释文,文编的功夫是做到位了;
5、书的用纸反光较轻,手感舒适,封面设计我个人比较喜爱,用图片形式展示每件作品的原貌,比千册一面的封面更有特点。
然后是缺点:
比例不准,各册中几乎没有准确原大的(包括题跋),而且是有的放大,有的缩小,这集中体现了技术编辑对于书法题材的理解局限和经验缺乏,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掌握原作尺寸数据。墨迹卷一般高大,缩小是情有可原的。而拓本中多数由于不需收录裱边,原大呈现本来是有可能的,即使限于开本大小,也应尽力尝试以最接近原大表现,诸如上书画“名品”、中华书局“三名”中一些特殊分册的无边出血版都体现着不懈的努力,而这里编辑似乎将释文和边饰的统一美观性摆在作品的忠实还原性之上,不能不说实在是个遗憾。
孔宙碑
史晨碑

前后碑拼配,前碑明拓本,虽仅存前九行,但为馆藏品中世存最早者,首次原色出版,原拓书装。
主帖比例也有放大(约110%)。
我的这册中,第15到18、27到30页重复了,而缺少第31到42页,造成后碑人为缺字,不知是不是只有我中奖,如是普遍问题,当为一大失误。
曹全碑
刘熊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