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一)

标签:
碑帖不跳舞褚遂良宝玥斋阴符经 |
分类: 藏之法书 |
(2017-05-16原发于“书法江湖”论坛)
现在出去吃饭,很多时候难做判断。过去是吃川、鲁、粤、苏、浙、闽、湘、徽,要么是潮州、东北、本帮、客家、京味儿、清真,不成还有各式西餐,都是所闻即所得。现在流行什么?有个词儿叫“Fusion
Style”,融合菜,就是不论食材、烹调手法、摆盘儿方式,厨师自由组合,不管中西、南北,总之做出他自己的赶脚来才成。这样的餐厅,在菜品上桌入口之前,您得像小孩子一样去猜谜。这是我看到宝玥斋新印大字阴符经时的第一印象。
宝玥斋主人,是从一介江湖书友“转正”为出版人的,在编书、印书之前亦是广收各类印本的藏家,对其中优劣评判自有其心得。没见过好书的编辑编不出好书,而不爱书的编辑也编不好书(绕口令~~~),而这两点,正是宝玥斋主人所长。自着手出版后,他更是将其从各路佳印中学得的招法一一付诸应用,且饱经试验,才造就了如今的“融合”手艺。
大字阴符经
作为“碑帖法书藏真”系列开山作的大字阴符经,虽仅托名褚遂良,但作品人气之高可说爆棚,因着其中大胆灵转之用笔,成为习书人不肯错过的范本。爱书版各种书友问答中,寻求阴符经印本可算高频问题之一,一方面彰显追随者之众,另一方面亦揭示了长久以来缺乏佳印本的尴尬。
这件作品早年即被携至海外,民国期间虽曾有些印本,但限于技术条件,能反映的原作面貌较为有限,其中值得圈点者不外黑白珂罗一种。新中国后相隔大洋,无人再得原迹摄影之一手材料,所以世面印本种类虽多,但均为旧印本与台湾印本之翻印翻印再翻印,原迹面貌已近湮灭,所谓原色印本又都是人工做色。浙江大学《海外藏中国法书集》虽曾取得此作之材料,但因为出版方向的调整,欧美篇至今难产,出单行本的计划几次提上日程又几见废弃,真是磨难重重。之前我回答书友阴符经的印本问题都是统一口径:没有佳印。今天开始,允我重新作答。
说是Fusion
Style,先从外套看起,这个风格显然是取自清雅堂珂罗版,简单大方,所谓“恰好足够的保护”,不会喧宾夺主。
这帖子肯定少不了图,不过首先声明,我拍的图色彩上与原书有差距,色调较原书冷、对比较原书大,无法准确还原,请诸君勿看图评价。
书册采用蝴蝶装,封面为依原装印制的包布,签条亦只是在原签上添加了必要出版信息,从设计、装帧、用纸均令人联想到国内印本迄今的高峰——“翰墨瑰宝”系列。
阴符经这件作品纸墨均显旧态,纸色很重,之前的黑白印本均作了滤光,使得墨色被过度突出,这回墨色保持得较为自然,信息量大大提升。
页面原大就不说了,形式上亦采取原装,纸墨均不反光,裱边完整且无多余白边,这应是“原色法帖选”的创例。
拜新时代的采样技术所赐,我们能看到这样丰富的细节,这让我联想到“故宫法书新编”中另一件与阴符经齐名的“褚”名迹——倪宽赞,同样是见到新出的精印后令人重新认识原作面貌。
书法印本,原材料是第一生命力,此言不虚也。那么多大社不肯去谈的版权,如今终被攻克,为此当浮一大白。
宝玥斋最可喜的是针对长年书友反映的网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尝试,采取胶版调频网,这一技术成本高、校色难、时间长、对印刷条件要求苛刻,而字帖出版人多追逐短期效益不肯采用,比较为人熟知的只有“翰墨瑰宝”第一辑旧版、“故宫法书新编”后期等极少数精品采用。书友们在忍受够了粗糙的网点处理后,看到这样细腻的效果当如见知音。
再来欣赏几幅:
前面的图是当阳光正好时拍的,这个色彩是相机自动平衡,与原书比对比度重了不少。后面的图是遮上帘拍的,应该会略好些。
以效果论,阴符经可以比作不反光版的“故宫法书新编”。
有童鞋投诉偶拽英文,好吧,那就…………再来一个,这回说的是trade-off。
这个词字面意思是权衡,其实英文原意更直接:以一换一,得所取失所舍。怎么说呢?
比如这回采取的调频网技术,最大的优势是无明显网点,细腻处表现力更好,但同时会失去一些锐度,对原材料要求更高。
再比如这回采用的纸墨均不反光,视觉观看舒服,晚间也不受灯光干扰,但因为吸墨率高,也会牺牲一些锐度,并且墨色会显得淡一些,比如“故宫法书新编”印墨迹就是用不反光纸配略反光的油墨,使得字更精神,但观看就要调整角度。
所以,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间的取舍是编书人必须要面对的抉择,并无两面讨好的捷径。
另外,有童鞋坚持要听我鸡蛋里挑骨头:我觉得这回的色调略有些偏黄,如果我来提建议,墨色会整体调得再浓一点,色彩再冷一点,纸色再深一点,恰好几乎就是我这本来拍走色的照片中呈现得这个样子,当然也就是我个人的偏好而已。
说起来也有趣,很多民国时的名本名作不仅都有沈尹默的小行书题跋,而且都是最后一件,好似标准式收尾一般。
图版看了不少,我要重点晒下这一张,因为它显示了作为出版人的担当:
聊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体会到我开题所说Fusion
Style之意了。几乎我们在这一册中看到了众多成功范例的汇集和再加工,究竟组合味道如何,还是留给各位自己来亲身品尝吧。
这本书标志着宝玥斋正式迈入碑帖出版的第一步,希望多年以后,能成为我们闪光的共同回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