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颜勤礼碑》初拓细数

标签:
碑帖不跳舞印本颜真卿颜勤礼碑 |
分类: 藏之法书 |
每一提起勤礼碑的考证,所有目光都盯在一个“故”字上,多是人云亦云,反复传抄,然极少有人把事情说得清明。
未见所谓“碑”字不损本或“思”字不损本,皆为填描(可参考文物“历代碑帖法书选”),此二字重出土时即已损。
依旧说,坑沿初拓本碑阴二十行“故”字虽石断而基本不损笔画,此类印出见两本:
-
饮冰室本,现国家图书馆藏,单行本最佳者为西泠印社“碑帖善本精华”原装册页;另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浙江古籍出版社“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内缺四叶图版)原色印,以及国图自印册页装套色珂罗版。
- 陕西省博物馆本一,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名碑拓片选”黑白印,后改线装;此本后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西安碑林名碑”黑白印。
两本相较,损泐与碑断处形态一致,然上下两半对合位置不同,可见当时两半虽断但并未予以固定。
不知由于移动不慎还是局部剥落,很快“故”字即大损,陕西人民出版社60年代黑白印陕西省博物馆本二即为此时所拓,虽各处稍稍增损但当断处其他字迹除“故”字外并无大变化,可称近初拓,那些观察到的细微变化亦可能与其拓墨与拓工有关。
市面夸称初拓者甚夥,需明辨。除上述早拓本外,其他常见印本有二玄社“中国法书选”和“书迹名品丛刊”印田近宪三本、文物8开蓝皮印国图本二、文物“历代碑帖法书选”和《中国书法.颜真卿》印故宫本一、人美《中国碑刻大观》印故宫本二、上海书画“中国碑帖名品”印朵云轩本一、上海书画“法书至尊”印朵云轩本二、文化发展印顾氏本、广东人民印等。碑断处如拓工粗疏会有丢笔现象,干扰考校,但整体看特征依然不难把握。“故”字形态已同一,应是用水泥将两半接合固定之后所拓。有趣的是,此时“故”字与近初拓本相较虽下部增损,但右上似乎多一横笔,具体原因不详,也许是接合时以断裂的小石补入,另外拓工差异也是潜在原因之一,陕博此本拓工是本帖比较诸本中最粗糙的。
除“故”字外,真正初拓(含近初拓本)还具有以下特征:
- 碑阳二行“见”字上部字头未损,稍晚尚隐约可见
- 碑阳三行“文”字上点尚存,稍晚损失
- 碑阳七行“与”字尚见左上一角,稍晚损失
- 碑阳十三行“拜”字右竖笔完好,下端字口有如细勾线一般,稍晚则下端连损
- 碑阴五行“判”字左二横笔尚存(近初拓本第二横笔正当断痕处,笔画隐约),稍晚第二横笔损失,第一横笔左连损
- 碑阴六行“介”字两竖笔大半完整,稍晚仍见小半
- 碑阴八行“县”字整个上半未损,稍晚则损笔画
- 碑阴九行“禄”字右上、左下两角完好,稍晚则右上仅首横笔完整
- 碑阴十行“司”字上横笔完好,稍晚损失
- 碑阴十一行“南”字末钩笔未损,稍晚损失;“营”字上部虽损但笔画可辨,稍晚上部全损
- 碑阴十三行“尉”字末钩笔未损,稍晚损失
- 碑阴十四行“府”字完好,稍晚则首点与首横皆有损
- 碑阴十五行“颜”字右部完好,稍晚则首横笔损
- 碑阴十八行“挺”字末捺笔基本完整,稍晚损半
- 碑阴十九行“则”字末钩笔未损,稍晚损失;“何”字首撇笔尚见起笔,稍晚损失
之后,碑阳二行“见”字上部字头全损,碑阳五行“屈”字上部有损,碑阳九行“诂”字左中二横笔逐渐损失,碑阴五行“判”字左第一横笔半损,碑阴六行“介”字两竖笔仅余起笔,碑阴七行“黜”字右仅余上半山部,碑阴九行“禄”字基本损尽,为更晚拓本。其中“判”、“介”二字最易观察。
依此排序,我们可知以上所数皆非初拓,其中故宫两本、朵云轩本、广东本稍晚,而田近宪三本、国图本二则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