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2014-05-13 08:41:26)
标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法书新编

吴说

张即之

墨迹

分类: 藏之法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其实台北故宫从上一册朱熹开始已经默默掀起了一场网点技术革命。新编系列的网点处理一直是为书友诟病的,摄影细腻到一定程度网点短板就突出被暴露于视野中。从上一册开始制版已改为调频网,可见的网点一下子消失了,改为极细小的颗粒组合,其实台北故宫早已在学刊上采取了这种技术,这回只是自然过渡而已。调频网会改善网点,但同时会带来锐度的降低和对色彩还原度的挑战,其中的平衡是关键。

以效果论,新编改版后是有进益的,色彩掌握尤其值得称道。

除去制版技术外,新出此册用纸又经调整,这大概已经是新编系列第六还是第七次调整用纸了,我个人认为这次效果最佳。基本不反光却能反映墨色浓度,硬度降低,翻看时手感大幅提升,一改原来"置案如砖头,翻动如铁板"的尴尬。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吴说书体现着宋人对晋唐的理解,虽台北故宫藏品以尺牍为主,件数不少。新编的吴说部分摄影大多不甚精,显得有些年头,墨色偏实。

张即之是南宋书家中极具个人面貌的,争议很大,与大王一脉精致细腻含蓄之书风不同,大字"敢"字当头,敢破敢立,小字用笔却委婉优雅,呈现两种面貌。新编虽只收三件张即之,然制印均堪称精品,两件尺牍纸纹丰富,最后的长卷虽是伪书,亦为首次披露。

目录: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夏末帖

 

开首的夏末帖遍很能代表此册吴说部分的水平,墨色较实,而且笔划边缘多有镶边现象,这常常出现在老片子制版并进行增锐处理后,85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不说别的,吴说笔墨是极佳的,宋人虽一定程度上放开的对形的追求,但笔墨依然远优于元明人

 

致明善宗簿尺牍

 

效果略优于前作,85-90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二事帖

 

吴説尺牍中有几件效果明显出乎其类,此即其一。摄影柔和,眼睛一下子感觉很舒服,90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百姐恭人尺牍

 

细看了各帖的收册信息,方知道缘由。新编本册中的九帖均来自《宋吴说尺牍册》,摄影水平划一,应是同时同批,片子较老(而非录于此册的四件明显为新摄)。此帖亦然,85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致二哥尺牍

 

85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垂喻帖

 

85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法书新编”第十八辑(宋 <wbr>吴说、张即之墨迹)(上)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