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新中国李邕《麓山寺碑》宋拓印本与校碑补论

标签:
印本唐碑李邕麓山寺碑校碑 |
分类: 藏之法书 |
李思训碑多字损而少泐,麓山寺碑则多泐而少损。相隔十载,麓山寺碑比李思训碑更添老辣。
宋本断代并不算难,大家熟知的主考据“搜”字(分南北宋)与“黄仙鹤”(宋拓)典型明了,而名堂都在辅助考据点上。
北宋本又称“搜字未剜本”。十六行“阿若冥搜”“搜”字叟部微泐而上半未剜为“曲”,南宋皆剜,剜后本有的又填掉一竖笔欲装作未剜(如韩逢禧本),但笔划(尤其是“曲”中横笔)看来细而光滑,易与未剜本区别。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十九行“硕德高闱”“闱”字,北宋字内微泐而未剜,南宋皆剜,笔划看来同样细而光滑。
所见新中国后北宋本印出有四:
1、景朴孙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萃英”黑白印,现藏苏州博物馆,内缺数十字,摄制平平,印本中另附碑阴(取自何绍基本)、碑侧;此本另有上海书画出版社线装黑白珂罗版印、日本东京书籍“中国碑法帖精华”线装、同朋舍“书学大系”线装黑白印。
2、毕沅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碑帖经典”黑白印,现藏台北故宫,翻印自民国北平故宫珂罗本,摄制平平,比例有缩小;另此本台北故宫、天津市古籍书店“历代碑帖集萃”、中国书店“隋唐名碑”、古吴轩“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古代经典碑帖”各有黑白印。
此本原藏北平故宫,曾入载石渠宝笈,填描较多,最典型的是三行“尝高”二字;很多书中却还沿用“旧账”,依然将其算入北京故宫所藏。
3、有趣得是,北京故宫的确现有另一北宋拓《麓山寺碑》,为董月溪旧藏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藏品.碑帖”原色印蝴蝶装,残字多剪且落字多,摄制平平,比例有缩小;另有湖南美术出版社黑白印,内拼多宋本。
4、赵世骏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嘉树堂藏善本碑帖丛刊”原色印蝴蝶装,现藏嘉树堂,摄制极精;另有台北戴胜山房原色珂罗版仿真复制。上海书画出版社《唐宋十二名家法书精选.李邕法书集》黑白印,翻印自民国有正珂罗本,为此本水淹前面貌。
以上四本北宋拓,均有描补,存字各有高下,实在伯仲之间。
关于传说中的北宋拓辅助校据有近十处,然细查下来基本都只是传说,也实记在此,可一笑而过矣:
-
三行“地位尝高者”“尝高”二字,有记曰北宋本基本未损,实际均为填描假象(毕本两字皆描,景本“尝”字描),然北宋本“高”字未剜为“马”,南宋皆剜
-
三行“尝与炎汉”“与”字,有记曰北宋本右未损,实此处无可靠例证(毕本此字疑他处移来,景本不清洁,董本失,赵本已损),南宋皆已右损
-
五行“神僧银色”“僧”字,有记曰北宋本字内不损,实南北宋无差(皆损,毕本填描,景本、董本、赵本均已损,南宋李国松本亦描)
-
十七行“牧伯萃止”“止”字,有记曰南宋剜为“心”字,实左有一似点状石花,麓山寺整碑石花重,因此所有宋本均涂底,此处石花有的涂有的不涂,就造成(不涂的)好似剜过的感觉,非可用之考据点。
-
二四行“佛日环照”“环”字,有记曰北宋本不部未损,实此处无可靠例证(南宋本右下均未损,观右上,毕本、景本虽似不损但皆不清洁,且两本笔划形态不甚相合,董本、赵本已损)
- 二五行“其四”“四”字,有记曰北宋本不损,实南北宋无大差(有泐,多本稍描)
-
二七行“江夏黄仙鹤”“江”字,有记曰北宋本不损,实南北宋无差(工部竖笔与上横接处皆有损,毕本、董本一描似竖一描似撇,景本、赵本已损)
南宋本出版众多,且出版质量较高,常见者有:
1、何绍基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宝”原色印,现藏上海图书馆,摄制精。此拓最大的特点在于碑阳碑阴俱在,这在众多麓山寺宋本中是独一份儿,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萃英”印景朴孙本时所附碑阴亦从此来
2、韩逢禧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碑帖名品”原色印,现藏上海图书馆,摄制精
3、李国松本,西泠印社木夹子原色印,现藏国家图书馆,摄制精,比例略略放大;此本另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代善本碑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原色印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名师指导”黑白印
4、郭荫樵本,日本同朋舍“中国石刻大观”黑白印,现藏北京文物公司,摄制精,比例略略缩小
6、北京文物公司本,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黑白印,摄制较差,各页比例略不一;此本另有湖南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法精品”黑白印
7、孔氏玉虹楼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黑白印,翻印自老印本,摄制较差,比例略略缩小;此本另有人美黑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