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宝”特辑《四欧宝笈》(一)
标签:
碑帖印本翰墨瑰宝四欧宝笈上海古籍 |
分类: 藏之法书 |
写书评这头一句最难。
如果真按惯常议论文的写法,首句往往就暴露了目标、定了调子。也就是说,在落笔之前,全文立意评价必须有所结论。
这个越来越难。
现在的印本好与坏真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明的,掌握什么样的度才算公正客观?论到哪里才算言无不尽?提起笔来(现在都是对着电脑屏幕上空白的帖子)心里依然是有爱有恨、脑里依然是天人交战,无数次摇头作罢。
所以我习惯了用走题的方法来开题,走得越远越好,原来写散文的这点底子总算派上了用场,救我于困。字敲多了,心平复下来,好像文字有他自己的生命,不再需我去劳神方向,于是坦然。
看,我又扯远了………………
《四欧宝笈》既是吴湖帆四欧堂的镇堂之宝,也是上古籍此次出版“翰墨瑰宝”特辑的用名(所以说起来有时会混淆原件和印本)。
说原件,这恐怕是国内未出版的馆藏碑拓中期待值最高的一套了(我没有用“之一”,因为没有“之一”):四个本子,不仅涵盖欧阳询最为著名的四件楷书碑作,且均为宋拓本,即使不靠“化度原石孤本”的光环,其中另三本从未公之于众的秘藏也足以使之炙手可热。我们用猜的盼望和玄想了那么多年,今朝算是夙愿得圆。
说印本,从之前传出将以仿真复制的方式走高端路线就惹得风雨满城,再加上如今已成金字招牌的“翰墨瑰宝”系列,书友都会问一个问题:再往好了做,能做成什么样?
这个答案,如今已是我们手中的书。
在写这篇评论前,《四欧宝笈》(当然是印本~~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已作了我两个月的枕边书,为了写欧阳四碑印本梳理与校碑补论的帖子,几乎是字字细观不下数十遍,两万多字的整理记录先完成了自己一个心愿,也和它们熟到睁眼闭眼皆可见的程度,然后………………我对它所实现的一切、未能实现的一切都已视若无睹。于是不得不还匣半月,不看不想,再拾起方可以又用审视的眼光“有一说一”,感谢距离创造的神迹。
说好总有个参照系,“翰墨瑰宝”前三辑的“尺子”是二玄社“原色法帖选”,而《四欧宝笈》(下称《四欧》)令我不禁想起的是二玄社复制品。
所谓仿真复制,其实并不是原样照搬,必须要做取舍、做增补,一方面有成本的看顾,一方面也有实用性的考量。《四欧》原本的配置是木箱+抽屉+护套+帖册,仿真本的配置为木箱+隔板+帖册+附册,简化了部分内饰,箱体尺寸也因而缩减,面板由上抽改为横拉。木箱用得是金丝楠木,倒是实工实料,我喜欢它淡淡的香味儿,没有樟木那么浓郁。帖册的装帧仿真度很高,夹板外配与原本相同的印花面,四边镶木(这个边木的上漆还可以再细腻点)。人说南北方红木要原地置干、原地做,真是没错,从上海寄来才两月,我的箱盖已经变形合不上了。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承继前三辑“翰墨瑰宝”光荣传统,《四欧》依然是老合作伙伴界龙的出品。摄影风格一脉相传,都是走沉稳古朴范儿,不特意突出锐度,不作滤光,这与二玄印碑帖讲求解析式的细节力方针不同。每册内的摄影稳定性基本一致,四册间略有上下。
同样是胶版多色印刷,《四欧》专为吴湖帆的几行泥金小跋做了烫金版,算得不惜工本;同样是高网制版,尽管均未采用调频网,但由于《四欧》线数够高(据说之前做过实验,由于色彩还原问题而放弃调频网),实际眼观效果无懈可击,放大镜下仍难见网点,超过二玄复制品,可俯视“原色法帖选”。有趣得是,每册封面题签条看来倒像是调频网制版的,效果的确不如内页。
《四欧》复原了蝴蝶装册页形式,上古籍的出版计划中记为经折装,造成了一些朋友的疑问,这里着重说下子。经折装是可以全展平的连页形式,铺展后效果如同手卷,是适合表现长卷连行的装帧,一般用纸较薄;而蝴蝶装两两背粘,每次只能展开一开,阅时需以书签或手插入页背转动,如似蝴蝶翻飞,一般纸基较厚硬或另行加裱。其实大篇幅的古拓裱本很多均是蝴蝶装,如今新出印本实已凤毛麟角,记得几年前有位台湾朋友让我帮助找册蝴蝶装之书帖,遍寻不得,最后只好据实相告,难免惭愧。现在很多的册页形式上仿蝴蝶装,但实用性大打折扣,最主要问题是用纸太薄太软,不是翻不动就是翻不快,纸边还割手,“蝴蝶”不能飞,徒有虚名。典型如“翰墨瑰宝”前三辑和西泠木夹子,我只好像普通书一样执页边或页脚翻动,而日本近年的几个系列不约而同都省事采用了经折装,比如“原色法帖选”与“中国碑刻大观”。所以,《四欧》还原了蝴蝶装,才是从普通印本到仿真的成功第一步。(仿网上的样式,我也来张蝴蝶效果图)
再与二玄复制品的册页比较(如快雪时晴帖),二玄所印画芯用纸薄而滑,略有反光,装册页时是将其用边角粘合的方式帖在另一厚纸基上,即使原厂装裱翻动时仍有不太贴合的现象;而《四欧》直接采用有厚度的特种纸印刷,完全消灭反光,同时可直接粘合,占得上风。论装裱手艺,二玄的却更细腻些,平整度、贴合度更好,装、镶与边角处理也较完善。
谈到了用纸,习惯看“闲谈”系列帖子的兄弟应该都比较能体认:这问题是个双刃剑。不反光的纸吃油墨厉害,印出来墨色沉稳,图像醇厚不锐,色彩显得淡而旧(尤其是印章颜色);想精神,纸就得有一定程度的反光(铜版纸是个极端),但印出来色彩鲜亮之余又没有了古气,更不像仿真。这个问题没有两全的办法,总是要在两极间找“中间道路”。《四欧》走的路子是追求接近原本,那就得放弃些所谓的“分明”与“精神”,甚至不得不牺牲些锐度(以这点论,我倒是建议应该从根本上提高些原材料摄影锐度,以平衡用纸带来的效果衰减)。好在原本都是宋拓,本就没有明清拓本的浮躁火气。我赞成《四欧》这次所做的选择,相较“翰墨瑰宝”二、三辑(不少朋友抱怨比之第一辑缺乏古气)不仅是回归,更是长足的进步。
拓本的墨色真实感较强(比较下,“翰墨瑰宝”前三辑均过浓,“原色法帖选”过淡而不古),包括吴湖帆的四幅题画色彩表现可圈可点,笔墨感觉也胜于快雪时晴帖中的类似题画,只是略委屈了印章。拓本中的一些印章(主要是盖在拓墨部分的)似用专色版做了增益,顿感眼前一亮,二玄复制品中也可见同样的处理,这与未作增益的(如盖在裱纸上的)又形成某种对比,人为制造了更多的不同印色。这种手段是否合适?见仁见智。究竟该怎样在纸、墨、印色中做好平衡?我看还需要继续摸索。
附册中讲了四件拓本的评价与由来,但省略了碑释文,终略有憾。内装“出生证”一张,共印五百套:
抽屉分四,各有手题刻字

包套,很精心,可见藏者爱物之拳拳
仿真复制品的外盒大家已见过了,再看看背面:

四加一,猛一眼看去和原拓还真有八分相似。
哦对了,还有劳很多朋友惦记的我那套中凭空多出的竹签一把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求正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