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2012-11-29 08:36:21)
标签:

故宫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书法

碑帖

印本

分类: 藏之法书

(原发于“中国书法江湖”论坛)

 

这个话题真是躲也躲不得。

一般来说,贵价的印本总是会招来一片讨伐之声。首先性价比成问题,门槛高;其次合集的形式也多是良莠不齐,有搭售之嫌;如果包装上再来些不那么必要的“创意附加值”,想爱上它还真不容易。

为什么今天我要写这个帖子?————————因为时代变了。

追忆二十一世纪的这十数年,至少有三个趋势扭转了我们看待印本的价值体系:

一者:收藏级市场涨疯了。我们不谈物价的累进式上涨,单说过去作为标杆的老珂罗印本,十年前高点不过百元,现在所谓精品已经奔万去了。除去民间交易外,价值的跳跃式升级促成各大拍卖公司大拍体系中纷纷开办了“古籍碑帖”或者“古美术文献”专场,收老印本更像是玩钱的,其古籍文物价值超过了书法印本的价值,离书友越来越远。这时候再看看我们过去说的“天价”印本,多是定价在5000-10000的区间,以前可以用五十分之一的成本收个老印本,自然不屑去翻新的,现在老印本价格已与之持平,而这些个“天价”本子现在依然可以用大折扣购入,内容又多又精,此消彼长,价值观真是需要颠覆了。(其实当初那些精品老印本诞生时又何尝不是天价?)

二者:原色印刷的需求冲击。新中国后,一代代学书人基本是看着黑白印本长起来的,尽管海外偶有原色的系列,国内也有些高端原色复制品,但直到二十世纪末,原色书法印本依然是凤毛麟角。再看看现在这第四次繁荣的书法印本市场,满架皆原色!有优势原色材料的遭到狂热追捧,这个可以用被翻印的次数体现,没有原色材料也要人工PS一个出来,否则就OUT了。尤其是关注度极高的墨迹本,新出印本中原色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主流。君不见,连放大选字本亦开始全面升级为原色!有了新平台,新印本也开始具有与所有老本分庭抗礼的不可替代性。

三者:技术进步了。胶印代替凹凸印始自上世纪,但网点的问题相当长时间内阻碍胶印技术登堂入室,现在的科技却已可通过多种网点调谐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说采用调频网,即使用放大镜去看,也只见微噪而无成形的“网”或“点”,反观传统的珂罗、凹凸印其实同样存在技术瑕疵,对印刷条件的限制则更多。再加上一个关键的摄影因素,现在的毛细级数码摄影是当初人们根本无法企及的,比效果连二玄一直引以为傲的吨位式定制相机也要靠边站。只要肯认真做,超越老印本完全不是梦想。

终于可以提起笔,以平常心写写这些印本。纯以质量定胜负,何如?

一般咱们评论的都是完整收录书作的印本,图录这个东西由于图版缩小和资料性目的只略略提到。但十年前,一套图录的出现,里程碑式的改变了国内印本的面貌,他的名字叫《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下称“国宝”)。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顾名思义,该图录是配合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为庆祝上博建馆五十周年,故宫、上博与辽博联手以七十余件(晋唐17件,五代两宋37件,元代18件)国宝级墨迹真品汇展,阵容不可谓不强,其中书法作品有26件,上博的4件晋唐书迹悉数收录。当然,伟大的展总是会有,我感兴趣的在于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尚未有优秀原色印本,图录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待翻开貌不惊人的金色封面,我被迷住了。

据初步统计,这26件中有17件作品是以(主帖)原色原大整幅印出的,而且基本可算迄今为止的最佳版本!

4开大本(除一些高头大卷或挂轴外)能最大限度保持书画原寸,巨册600多页,一些重点研究作品后附有局部X光片样,所用纸墨既不甚反光又有种自然亮泽,作品精气神外溢,整体制版色彩饱和度较高(略偏红),墨色黑的纯而不腻,对纸绢的暗部采取特殊处理,笔笔清晰动人,目视观感有的甚至强于原作。摄影尤值一记,稳定性在国内印本中极为罕见,不少作品是有珠玉在前的,这回也实现了全面超越,包括各时期珂罗版。印刷方面由当初的龙樱+界龙主事(翰墨瑰宝第一辑的王牌组合),采用调频网,大可放心拿放大镜仔细端详。尽管挂着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招牌,其实完全是外包式制作。

那些未能原大整幅印出的仅看几页已叫人心仪不已,所谓得陇望蜀也。除书法作品外,另有十数件画作亦是(主图)原大所印,包括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诸家名作,更令人不忍释卷。

内容自然是煊赫名迹,而这本图录的光彩也不让分毫。直接结果是一众翻印商雀跃不已,大家熟悉的吉林墨迹系列,其中可观的一些分册与分帖大多是此处翻来,别家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硬要挑个骨头,这种合订本的装帧形式实在不如单行套装来的便捷,每次取观皆如练功一般,夹缝处也难展平。

我还有个问题,这批精品片子在出版后流去了哪里?其后无论上博、故宫还是辽博均没有继续使用它们,各家单独出版的印本中再难现如此辉煌………………

 

晋 曹娥诔辞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曹娥是辽博馆藏中时代最早的法书墨迹,此件图版经特殊处理,本已斑驳的墨色(加之原件绢色极暗)分离而浮现,很适合细赏。主帖效果已超过上海人美早年的套色珂罗(目前市价近万),为最佳原色印本,一帖值回票价。辽博的藏品多附有外装裱图样。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晋王珣 行草书伯远帖卷 故宫博物院藏

伯远差不多的印本倒是前后出了几个(包括二玄原色法帖),但“国宝”主帖依然胜出。让我小小惊诧的还有一点:与大多数国内出版社含混的“近原大”不同,“国宝”制作方对原件尺寸的把握很严谨,有真学者风范。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晋王羲之 行书上虞帖卷 上海博物馆藏

上虞是上博的镇馆宝贝之一,属大王尺牍中较少曝光的,令得许多书友翘首以待。之前不仅出版少,且有各种遗憾,这回一站到位。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晋王献之 鸭头丸帖 上海博物馆藏

绢上细节可辨,印章的性质与色彩表现力丰富。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唐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梦奠帖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所以对印本也一直着意搜集,然而从民国印本开始一直到文物的珂罗摄影均令人遗憾,新印本包括复制品各有上下但也不理想,其中文物与翰墨轩合作的那本性价比很好,但成本原因网点无法避免,现在终于等到理想的本子。“国宝”是此帖最佳原色印本,目前能表现出墨色的也唯有“国宝”与翰墨轩本,看看这个,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双钩说”是无稽之谈。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唐孙过庭 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作品真伪不是今天关注的重点,看这帖流转变化的墨色才是目的。再赞一下这个用纸,我在晴好的朝阳下拍,也仅是上角略有泛光而已。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唐摹王羲之 一门书翰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又是一件辽博万众瞩目的镇馆之宝,与日本藏丧乱帖并称大王书迹最可靠的唐摹本。一个多世纪来经多次出版,但要么墨色过实而灵气丧失,要么与纸色混为一片,或者是颗粒感重难堪细观。平衡掌握得最好的就是“国宝”,依然温润喜人。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忆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印本 <wbr>- <wbr>《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上)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