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多业界的朋友都说,按照研发的能力,中兴的数据产品不应该问世如此晚。普遍的看法是因为中兴的数据研发开始是放在南京,也就是和传统的程控交换事业部放在一起,所以数据通信的决策总受到其他部门的左右,没有独立决策和运作的能力,各方面资源也不足。而通常数据通信产品的研发相对要更贴近市场,所谓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边做边决策、边改进,与电信网产品思路不一致。而且不论中兴还是华为这样的公司里程控交换出身的势力要明显占主导位置,会更多的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决策。觉得这可能造成了中兴数据产品在自己做,还是收购小公司、是OEM、还是完全自己研发之间不断摇摆的情况。
而华为最初的数据通信研发放在北京,远离深圳的程控等研发部门,没有太多制肘,运作相对独立,所以得以成功。当然后来,华为在深圳也成立了宽带事业部,并且那些来自传统程控交换事业部的人最终占据主流,但是如果没有北研所的独立运作,估计起步还是很难。
其实,个人认为港湾促成了华为数据网络产品的成功,特别是交换机产品线的成功。按照华为的研发水平,不论是8616、65系列交换机,乃至现在的85系列(前者毕竟是过度产品),上市时间至少应该在2001年(至少和港湾同步),但是华为做了55系列之后,一个模块化千兆产品之后,就停滞了。我觉得分布式处理的产品对华为没有难度,但是之所以晚了,就是因为决策的摇摆,资源没有分配到位。倒是港湾的前期努力,坚定了华为的决心。
我觉得海外一些传统电信厂商之所以在数据产品方面落伍,除了反应慢(说他们是市场竞争的产物,鬼才信),我觉得公司内部政治也是原因。
就未来看,传统程控交换部门是否还会对国内厂商的数据产品研发造成影响呢?中兴是否还会摇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