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光互联网会再现端倪吗?

(2010-08-03 14:59:44)
标签:

互联网

全光

it

       在网上看到了Intel发布的新技术《英特尔展示新传输技术:每秒可传输50GB数据》,不禁在想是不是全光互联网又会再现端倪呢?
       以下是新浪网的报道。
50G硅基光电联结系统
50G硅基光电联结系统

  新浪科技讯 7月28日中午消息,英特尔今天宣布已经开发出世界上首个集成激光器的硅基光电数据联结系统研究原型,该原型使用光束替代电子在计算机内部及周边进行数据 传输,与目前的铜缆技术相比,它可以实现更长距离的数据传输以及数倍的速度提升,每秒可传输高达50GB的数据——相当于一部完整的高清电影。

  现有的计算机组件都是通过铜缆或电路板上的线路互相连接,由于使用铜等金属进行数据传输会产生信号衰减,这些缆线所允许的最大长度十分有限,迫使处理器、内存和其他组件相互间的距离必须设置在几英寸以内。

  发射器芯片包括四个激光器,通过它们发射的光束分别进入一个光调制器,而后者则以12.5Gbps的速度对数据进行编码。然后,这四条光束将被 集中起来并输出到一条光纤内,总的数据传输速率将达到50Gbps。在联结系统的另一端,接收器芯片会对这四条光束进行分离,并导入到各光电探测器中,后 者把数据转换回电信号。

  两个芯片都使用PC行业常用的低成本制造技术进行装配。通过提高调制器速度和增加每个芯片激光器数量的方式,英特尔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提高数据传 输速率,为未来的TB/s级光学联结系统铺平道路。TB/s级光学联结系统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一台笔记本电脑中所有内容的传输。

  虽然这项研究与“Light Peak光峰”技术均是英特尔整体I/O战略的一部分,但是这两项研究是彼此相互独立的。“Light Peak光峰”技术将在近期内把多协议10Gbps光学联结系统引入英特尔的客户端平台中。硅光电学研究旨在利用硅集成技术大幅降低成本、达到万亿级数据 传输,让光通信实现更广泛的大规模应用。(均为)


        如果这个研究进展顺利,关键是体积和价格降得能够让业界接受的话,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理解,计算机内部的一些PCI-BUS可能会改用光的传输,而不是现在的铜的做法。如果说这样,也就意味着以后一些网络设备内部的数据交换比如背板也会有可能做成光的形式呢?网络设备其实内部的一些实现方法也是和同时代计算机内部技术同步的。

       突然想起来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863-300项目中曾经的巨龙公司开发了自己的GSR路由器产品,就是采用了光的背板,我想当时可能是他们电高速背板的技术还是不成熟,只能采用光的办法,估计价格不便宜。
       按照这样的思路,就意味着从微观的角度,一个计算机可能会做得比较分布。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技术比如说FCoE,比如说Inifiband,包括SAS(串行的SATA),都可以把高速的存储 I/O放到外部。

      另一个猜想是,如果我有一个成熟的OXC技术,我们就可以在数据中心里实现一个计算机的存储、输出、内存和CPU群的分布式放置呢?(当然是不是真的有必要)
       那么Infiniband还会有前景吗?如果我能够把oxc,类似朗讯、安捷伦和很多2000年初的微光交换器件进行进一步的商业化,低成本化,我基本上只用操心一些控制信息,在比较小和简单的拓扑上,而不必操心2层的封装,直接即可进行交换,那么Infiniband未必是很有优势了。
      瓶颈可能就在协议的端或者交换节点的处理能力上了。只是在协议的处理上,而交换可能已经不是瓶颈了。
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正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