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IPv6的里程碑!

(2008-12-18 22:05:54)
标签:

ipv6

jeff

doyle

it

分类: 网界评论

     前两天替一个朋友写了篇通俗的关于IPv6的文章,今天看到Jeff Doyle写得一篇关于2008年IPv6的进展文章,觉得不错翻译过来,跟大家分享。

       Jeff Doyle先生是IP路由领域的大家。如果您考过CCIE一定看过他写得书,那本著名的TCP/IP路由架构的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过中文的译版,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魏亮和我另一个朋友参与了翻译。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比我们大学的教材要好很多,也很通俗,据说美国相关大学生都看这本书。Jeff Doyle先生以前在Cisco公司供职,后来去了Juniper公司,再之后现在开了一个咨询公司,在美国网络世界上有他的blog。Jeff Doyle后来主要投身在IPv6的研究领域,几乎每年会来一次中国参加中国的相关IPv6会议。

     好了言归正传,谈谈IPv6这篇blog吧。

     2008年应该说是IPv6发展历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US OMB Mandate,在2005年左右发布的规定要求,在2008年6月前,美国zhengfu部门的网络必须是使用IPv6作为骨干网,并且其网络的接口也是支持IPv6的。当初的这个规定,现在看是意味深长的。

     这个规定要求购买的设备必须是兼容IPv6、支持IPv6的,不过各部门可能对文字上的理解还有问题,比如究竟如何理解整个架构支持IPv6。比如美国国税局的定义就是一个Backdoor的公共路由器和另一个Backdoor的公共路由器链接的时候的情况。

     这里还是有一些以往问题造成的现状。基础架构必须用IPv6,要能够转发IPv6数据包,在2006年的验证测试的时候要求是这样的:

    传输IPv6流量通过骨干,从Internet和External Peers到LAN。

    传输IPv6流量从LAN通过骨干,外到互联网和External Peers。

    传输IPv6流量从LAN,通过核心,到另一个LAN。

     当时的验证结束之后,网络证明具备了IPv6的通信能力,然后IPv6功能关闭,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打开。这也是在2008年6月,我们看到了令人失望的IPv6实施效果的原因。

     现在报告是多种多样,有的说是成功,OMB说所有的部门都成功了,但是有的则有不同的看法。

     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很多zhengfu的工程人员在制定明年的计划和预算的时候思路是不一样的。因为在这个观点上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导致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结果有很大的差距。  

     另一个IPv6的里程碑的体现是在公共网络领域,也是在IPv6的市场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认识到IPv6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运营商都在积极的采取工作。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也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在北京网通在这个奥运会上部署了很多IPv6的应用,比如视频监控和电源的控制,对于很多体育爱好者可能都不会体会到。

IPv4地址的损耗程度的新进展

     2008年IP地址空间被分配的速度放缓,只分出了7个/8的块,比2007年要慢,2007年总共分了13个/8.预计全年的数量也就在这个水平。

      110/8                        APNIC            November 08

      111/8                        APNIC            November 08           

      112/8                        APNIC         May08                                   

      113/8                        APNIC            May 08

      173/8                        ARIN              February 08

      174/8                        ARIN              February 08

      197/8                        AfriNIC            October 08

    现在看全球的地址消耗速度在放缓,原来每年增速的情况,让大家认为没多长时间IPv4地址就会耗尽。一下是IPv4地址近年的分配情况。

      2000:             4

      2001:             6

      2002:             4

      2003:             5

      2004:             9

      2005:             11

      2006:             10

      2007:             13

      2008:             7

      现在还有36个 /8s的地址块没有分配,也就是在256个 /8s的块中还剩14%。

     2008年的放缓会对整个IPv4地址消耗尽的时间有什么影响呢?世界上最知名的两位预测地址耗尽的专家是 Cisco’s Tony Hain and APNIC’s Geoff Huston,他们有着不同的算法,两者的预计有些区别,2007年,Hain预测会在2010年中消耗完,Huston预测在2011年年中。现在看都要适度的后移动一些。不过他们的预言多年来已经变动多次。

     有意思的是2008地址分配现象对所谓的地址挤兑问题。很多年前,很多运营商就申请了很多地址块,以备不时之需,夸大了地址需求,现在这些地址开始被真正使用起来。而这些不是顶级运营商,很多顶级运营商现在考虑如何部署IPv6,最近RIR收到地址分配的请求。

     地址挤兑的事件会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因为两个原因。

     大多数的运营商正在顺利开展工作,估计在2011或者2012年左右部署IPv6。NTT/Verio这样的世界顶级互联网运营商已经开始了IPv6的广泛运营。另外六家(AT&T, Global Crossing, Level 3, Qwest, Sprint, and Verizon) 已经在不同阶段开展了IPv6相关的部署工作,已经可以进行有限的运营。世界7个顶级运营商已经为IPv6做好准备,一个新的IPv6的世界互联网骨干呼之欲出,当二级运营商开始部署IPv6的时候,世界的互联网主干已经是IPv6 Ready的。

     2007年分配的13个8s实际上是比较富裕的,所以这几年实际上会放缓。从实际情况看,ARIN2007年没有分配,2008年分配了两个;RIPE2008年没有分配。RIRs可能在 2009会分配一些.移动应用的增长会导致南美和非洲对IP的需求有一些增长,主要的需求来自于中国和印度.如果这些需求都达到了的话,我们也就需要12-15个/8s。

IPv4地址的支离破碎

     有一个因素使得互联网有不稳定的因素,因为两倍数增长的BGP路由条目,消耗了带宽,路由器的处理能力、内存,并且导致了网络的动荡和收敛性变差。这是因为IPv4 BGP路由太长的前缀造成的。

     在Geoff Huston非常有用的BGP路由表报告中显示,截止2008年12月,有289,392 prefix entries在公共的BGP tables。其中有有226,857 entries – 78.4%,是超过20的Prefixes,有51.89% --是24-bit prefixes,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如果这些路由表能够很好的aggregate(忘记怎么翻译这个次合适了),互联网的路由表项会缩减很大的规模,而且整个网络会更稳定些。

    有两个简单的原因造成了这些长prefix的表项出现在互联网的路由表中。

    第一、运营商认为的对一些本可以汇聚的路由进行了分割,为了能够做一些流量工程的工作,把一些内部域的流量导向不同的汇接Peer节点上。

    第二、很多运营商懒得做这些路由的汇聚工作。(肯定不是翻成汇聚的,想不起来怎么翻译了)

    这些破裂的地址块,会一直给整个互联网带来麻烦,直到最后的IPv4地址被分配出去。IANA和RIRs在尽力让IPv4的分配能够是聚合的块,让余下的地址更有效的被利用。但是现在的局面是,这样做很难,通常,你如果打算要一个/22的地址块,你只能拿到4个/24,即使你很努力的做了流量的汇总,地址的汇总,你可能也只能把他们都宣告到公共网络上。

    支离破碎的地址分配会给互联网带来更多的麻烦,特别是在未来的两年。

    译者:一直都说IPv6会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我以为新的路由器会有超强的路由计算能力,四年前CRS-1有专门的路由处理解算引擎,有一个代4个CPU的处理板,但是看Jeff的口气,还是很难解决啊。

    大荣编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