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进行了第二次互联网业务培训。张琳作了如何制作专题的培训。我发现假如我现在还是普通的记者和编辑,我会爱死互联网的,因为我是一个话痨记者。
我是一个话痨记者,这点在报社里,特别是老同事,老领导还是有这个共识的。他们一般会比较含蓄的告诉我你的文章有些啰嗦,背后在上版的时候则会抱怨说,荣钰的稿件太长。
我写技术类文章,特别是我感兴趣的文章的时候,话会特别多,肚子里有多少货,就会倒出来多少。现在更是,可能是写稿少了,而且更愿意在blog里写,没人管的原因吧。反正互联网上的空间无限大。比如我写MSTP就会引经据典写很多东西,把我知道的历史都堆上去。这样写的时候其实,我也很担心,就是文章太长,即使是分了很多部分,起了小标题,但是仍旧担心影响最终用户的阅读体验,影响读者对我观点的理解。真的很矛盾,既想把我知道的那些拿出来炫耀一下(小私心,但是有些内容我觉得大家也应该觉得有效),同时又希望读者能爱看。除了文章的架构,再有就是在排版的时候也很费心,生怕排版的编辑不理解,版式设计不好,不能把主文,和我话痨的部分区分开,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
现在有了互联网真好。HTML给了我这个话痨编辑最大的帮助。我可以很灵活的考虑文章的架构。比如说我想好了主文章,而其中我一些解释某些说法或者炫耀一下自己知识、一些背景、历史的东西则可以独立成文。而要形成关联的阅读,或者让不了解的读者了解相关内容的,只需要把这些文章的链接加到主文章的相关地方。
举个例子假如今年Juniper如愿的发布新的T1280核心路由器,我如果给他们写东西,我必然会回顾历史,因为今年是GSR首次发布的时候,而GSR和M40两款路由器是我眼中划时代意义的两款产品。我可以在写得时候,在文章中提到GSR和M40是划时代的产品,在这段字里加上超文本链接,链接到我的另一篇文章上。哈哈,既炫耀了自己的知识,不影响主文的结构,和阅读体验。
其实这对于做网页做网媒编辑,认为最简单不过的东西。惭愧呀。
希望看到此文,而且是工作在采访报道第一线,笔耕不辍的记者朋友们,能对你们有用。别提到互联网就头疼,别反感,不愿意接受。入门的时候是要学点新东西,但是技术的变化和革新带来更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