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暂告段落,规则仍需明确

标签:
股票 |
分类: 财经观察 |
文/魏英杰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证监会14日发布公告,披露了两项重要信息:一是,当天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中央汇金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股票,由其长期持有;二是,今后若干年,证金公司不会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不变,但一般不入市操作,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仍将继续以多种方式发挥维稳作用。
这也是当天下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公告虽没有提到让广大投资者敏感的“退市”二字,却明确了一点,即证金公司及救市资金不撤退,不过救市操作或将暂告段落。也就是说,作为“国家队”前方主力的证金公司,不会再像前段时间那样,在A股市场上频繁操作,以扫货方式为股市托底。
或许正值收市加周末期间,网上舆论并未出现强烈反应。这是好事。记得上个月下旬,仅因为一家财经媒体透露出监管层与券商讨论过退市方案,立即激起了股市大幅震荡。事实上,退市总归要退,问题只在于何时退、怎么退。后来,投资者也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
这个周五(14日),沪指时隔三周后于盘中站上4000点。在过去的这一周,沪深股市涨幅达5.91%。从成交量看,两市交易额也稳定在1万亿元以上,一改此前低迷状态。应该说,这是“国家队”一个相对好的撤退机会。我非常赞同“国家队”开始放手,让A股走自己的路。
问题在于,证金公司手上的资金和持有的股票如何处理,又该如何纳入有效监管。在这些问题上,应该明确规则,公之于众。
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的这部分股票,相信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问题不大。汇金公司是金融行业的“国资委”,对国内金融机构履行出资人角色,行使股东监管职能,在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和市场经验。而证金公司是由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门从事转融通业务(即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等配套服务)的金融机构,此前并不具备类似汇金公司的职能。那么,证金公司变身为证券市场的“汇金公司”,有必要为其量身定制相应的制度规范。
目前仍在证金公司手上,尚未进入股市的资金也好办,该是券商的还给券商,该是银行的还给银行。更重要的是已入市的资金如何管理,这一点必须明确。根据近日高盛公司的统计,“国家队”花在支持股市上的资金可能多达8600亿~9000亿元,减去转让给汇金公司的部分,应该仍不在少数。
首先是这笔入市资金的性质问题。若按照公告描述,这笔入市资金已类似于中国香港地区的“平准基金”。这些钱虽说是从银行、券商等机构拆借而来,却是为救市而筹集,具有公共资金的属性。对这笔资金的运作与管理,不能没有相应规范。比如成立专门的理事机构,行使对证金公司的监管职能。
再者,这笔资金已用于购买上市公司股票,什么时候可以减持、增持或退出,也要明确。如果一味不动,会影响股市的流动性,频繁减持、增持,会干扰市场正常运行。如这段时间来,许多投资者纷纷购买“证金概念股”,就是一例。这笔资金入市本来是为了救市,而不是为了营利,怎么做合乎其定位,当有相应规则。
还有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唤醒这笔资金,重启救市动作,更要有明确说法。否则,这笔庞大的入市资金就像达斯克摩之剑,永远悬于中国A股市场头顶。这样广大投资者还能好好炒股吗?
对上述问题,监管层或许已有清晰思路。有一些做法考虑可能影响市场稳定,或可不公布,但针对证金公司本身的运作规范,却一定要明确告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