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征求民意不开工应成为标配

(2014-05-16 09:58:49)
标签:

杂谈

网上热传的“遵义四中教师下跪抗议学校搬迁”一事,如今有了进一步消息。根据新华社报道,事发当日,遵义市市长王秉清在学校召开座谈会,表示在未来使用中,老校区的用途将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后确定。

对于网络热议的老师下跪一事,事实是:在校长跪求老师“用冷静方式解决问题”后,老师跪求校长带领他们“保卫四中”。此事暂可按下不表了。

回顾事件过程,其发展过程与其他一些公共事件不无类似。先是当事一方对政府做法不满,进而公开表态,甚而采取过激或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引起社会关注,然后政府赶紧出面“扑火”,回应当事一方诉求。这种“抗议-回应”模式,既让政府部门陷入被动,也使其疲于应对。类似事件看多了,不禁让人想问:难道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

办法当然有,而且并不难。这只要相关政府部门化被动为主动,事先多和当事方沟通,取得广泛同意就够了。

试想,如果当地在决定对老校区进行搬迁时,就及时到四中召开座谈会,向学校教职工介绍方案、解释政策,老师们会采取这种抗议的方式维权吗?如果四中老师对搬迁方案不满意,能够与政府展开平等对话,其诉求可以得到合理采纳,老师们会下跪疾呼“保卫四中”吗?显然,如果这些问题都纳入政府决策考虑,事先加以化解,许多矛盾早就消弭于无形。

让人遗憾的是,虽说事先沟通看起来很简单,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来讲,却又如此艰难。在有的地方,无论是开建可能侵害少数人利益的工程,还是兴建对多数人有利的重大项目,都缺少了与民众保持良性沟通这一环节。结果就是,政府不主动找公众解释,公众就追上门来要个说法。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政府公信力越发丧失,公众不满情绪越发激烈。明明是可以商讨出合理方案的事情,也因此陷入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格局。

这样的局面,不能再无休止地重复下去了。对于地方政府,公共项目必须事先公开征求意见,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应成为政府议事流程的标配。这样做不仅合乎政府施政的合法性逻辑,而且符合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迈出事先沟通这一步,才能打破这种“抗议-回应”模式,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决策与民意诉求的矛盾冲突。

这对政府部门来讲看似一小步,对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却是一大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也是要从这些具体问题上得到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