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远未实现不可盲目乐观
(2010-11-12 10:20: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教育公平远未实现不可盲目乐观
文/魏英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他还称,对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充满信心,持乐观态度。
做事情有信心总是好的,如果连教育部长对教育都感到灰心,那证明教育问题已经无可救药了。让人忧虑的是,和官员对教育充满信心相比,这些年来民间对教育现状却是感到十分失望。一年前,11位高校教授还曾联合致信刚刚上任的袁部长,呼吁直面“钱学森之问”。
官员的信心与民间的失落形成强烈反差,这或者说明,对待教育问题固然不必妄自菲薄,却也万万不能信心爆棚、盲目乐观。
谈到“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袁部长总结了四个方面。问题是,即便不和先进国家对比,人们仍然能够切身感受到个中忧患与不足。例如,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固然全面实现,可大家也可以看到,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上学。立于悬崖之上的小学,溜着索道上学,这一幕幕场景让人心酸无比。又如,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确实提高了,但因此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让人难以对“高校在校生数量世界第一”感到骄傲。面对这些情形,任何有“问题意识”的教育官员恐怕都会感到忧心忡忡。
当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而这又是由于过去在教育方面的欠账实在太多了。就说这个4%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几年过去了还停留于纸面,如今就算再有信心,而且保证能够实现,这无疑也是在“还债”,何“乐”之有?这还不说,与庞大的三公开支、维稳经费相比,教育财政性支出显得如此之少,本来更该做的是检讨与反思,而不是为目标快要实现而沾沾自喜。教育公平远未实现,岂容盲目乐观?这一点,不到20岁开始教书、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的袁部长,肯定比一般人更有切身感受。
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其实是从既存现实来反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针对的是教育领域的总体性问题。想要回答和解决“钱学森之问”,牵涉对整个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改革。大到教育理念的转变,“小”到教材编写这些具体问题,都得重新检讨,逐个突围。无论是幼儿园上学难,还是应试教育、学术腐败,都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要命的是,所有问题至少目前都看不到有在短时间内获得缓解的迹象。此情此景,让人不想“妄自菲薄”也难。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如今,教育却像踩在一团乱麻上,既缺乏清晰可见的教育改革理念,又缺少长久有效的改革手段,光靠这里动一动、那边改一改,教育水平如何提高,教育公平如何实现?近年来,许多人津津乐道于“大国崛起”,中国的经济总量也日益抬升,跃居世界老二地位;与此极不相称的是,中国的“一流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中,却仍属于二三流水平。要改变这些现状,光靠信心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否则的话,那真成了盲目乐观了。
2010年11月11日
文/魏英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他还称,对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充满信心,持乐观态度。
做事情有信心总是好的,如果连教育部长对教育都感到灰心,那证明教育问题已经无可救药了。让人忧虑的是,和官员对教育充满信心相比,这些年来民间对教育现状却是感到十分失望。一年前,11位高校教授还曾联合致信刚刚上任的袁部长,呼吁直面“钱学森之问”。
官员的信心与民间的失落形成强烈反差,这或者说明,对待教育问题固然不必妄自菲薄,却也万万不能信心爆棚、盲目乐观。
谈到“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袁部长总结了四个方面。问题是,即便不和先进国家对比,人们仍然能够切身感受到个中忧患与不足。例如,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固然全面实现,可大家也可以看到,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上学。立于悬崖之上的小学,溜着索道上学,这一幕幕场景让人心酸无比。又如,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确实提高了,但因此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让人难以对“高校在校生数量世界第一”感到骄傲。面对这些情形,任何有“问题意识”的教育官员恐怕都会感到忧心忡忡。
当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而这又是由于过去在教育方面的欠账实在太多了。就说这个4%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几年过去了还停留于纸面,如今就算再有信心,而且保证能够实现,这无疑也是在“还债”,何“乐”之有?这还不说,与庞大的三公开支、维稳经费相比,教育财政性支出显得如此之少,本来更该做的是检讨与反思,而不是为目标快要实现而沾沾自喜。教育公平远未实现,岂容盲目乐观?这一点,不到20岁开始教书、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的袁部长,肯定比一般人更有切身感受。
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其实是从既存现实来反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针对的是教育领域的总体性问题。想要回答和解决“钱学森之问”,牵涉对整个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改革。大到教育理念的转变,“小”到教材编写这些具体问题,都得重新检讨,逐个突围。无论是幼儿园上学难,还是应试教育、学术腐败,都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要命的是,所有问题至少目前都看不到有在短时间内获得缓解的迹象。此情此景,让人不想“妄自菲薄”也难。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如今,教育却像踩在一团乱麻上,既缺乏清晰可见的教育改革理念,又缺少长久有效的改革手段,光靠这里动一动、那边改一改,教育水平如何提高,教育公平如何实现?近年来,许多人津津乐道于“大国崛起”,中国的经济总量也日益抬升,跃居世界老二地位;与此极不相称的是,中国的“一流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中,却仍属于二三流水平。要改变这些现状,光靠信心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否则的话,那真成了盲目乐观了。
2010年11月11日
前一篇:被误读与滥用的“第三方”
后一篇:“给力”还是不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