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与滥用的“第三方”
(2010-11-11 13:42: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被误读与滥用的“第三方”
文/魏英杰
前两天看到瑞星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称360监控用户安装软件并劫持百度搜索引擎。我注意到,这份报告被腾讯放在网站上,称之为权威机构的“第三方独立研究报告”。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是很妥当。这不是说瑞星不能搞这个报告,而是认为,瑞星在这场论争中既算不上“权威机构”,也谈不上所谓“第三方独立机构”。瑞星和360曾经有过合作,至今却为死敌,这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作为竞争对手的瑞星发布针对360的研究报告,其中立性和权威性当然值得怀疑。这也意味着,就算认可瑞星的结论,这份报告也不成其为“第三方独立研究报告”,而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企业和企业之间发生纠纷,或者企业和消费者发生纠纷,除了找政府部门和法院,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找独立的第三方民间机构。譬如,消费者认为某一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企业或消费者都可以找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以此作为一项有力证据——这样打官司也用得上。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并非来自公权力,而是依托于公信力。从这个角度看,国内能称得上是独立第三方民间机构的,其实并不多。这个概念被引进国内以来,已经被严重误读和滥用了。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湖北安陆市公安局为推进规范化建设,在国内率先引进“第三方监督”机制,花钱请调查公司对全体民警执法办案、管理服务及工作态度等进行监督。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误用“第三方”的例子。表面看,这项措施显示了当地警方推进规范化执法的决心,而且在某些方面大概也能起到点作用——比如在对警员上班时间、着装情况进行监督等方面。可不妨想想,倘若发生重大违纪或渎职事件,这家所谓的第三方机构还能如实调查和上报吗?
问题就在于,这家第三方监督机构完全是在当地警方的领导下展开工作,其调查过程和结论自然难免受到影响,而难以做到独立、客观。何况,相关调查只对上不对下,只对内不对外,也谈不上具有什么公开性。在这种情况下,这家机构更像相关部门雇佣的临时监督员,完全不是超脱于外的独立第三方机构。
这也不禁让人困惑:当地为何放着内部督查、纪检部门以及舆论监督而不“用”,偏偏还要从外面聘请机构来承担监督职责?难道这是说,上述监督渠道都已失效?依我看,当地警方真的有诚意和决心搞好队伍建设,不妨认真对待新闻舆论监督,做好内部纪律工作,这样未必就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当地去找所谓第三方机构,反倒让人觉得有作秀之嫌。
时下,有些企业或部门动辄抬出“第三方”,摆出一副看似客观、公正的姿态。实际上,“第三方”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经常沦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装饰物。真正的“第三方”不仅超脱于权力,也超脱于社会舆论,而只服从于正义的原则。能够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现实语境下,“第三方”的崛起有待于民间组织的发展,更有待于法治建设的完善。那时候,才可能有第三方机构生存的空间。
2010年11月10日
前一篇:谁在逼电脑用户作出艰难决定
后一篇:教育公平远未实现不可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