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血站可否财务公开?
文/魏英杰
近日,各地闹血荒的现象引起了舆论关注,血库告急的原因何在,也引发了诸多议论。有报道称,这是需求量增加、供血量不足所致。这确属实情。可供血量不足,盖因无偿献血者少了,这又是为什么?
据称,这是部分人群对无偿献血存在误解,认为无偿献血有损身体健康,此外还质疑血站以无偿献血盈利,故而不愿意献血。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部开展的无偿献血活动时特意指出,不存在利用市民无偿献血血站盈利的情况,血站将血液出售给医院的费用,是回收生产过程的成本。又表示,采血技术有保障,公众也不用为献血安全担心。
以目前医疗科技水平,确实足以保障采血安全。许多人其实混淆了血站和单采血浆站的不同性质。单采血浆站是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只能从事采集血浆,供企业制作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而不能作临床输血使用;血站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各地设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医疗机构。此前许多报道披露的“卖血村”等现象,大多指的是单采血浆站所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各地血站发生的情况。
这说明,推行无偿献血制度后,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做得实在不够。这无疑是人们对无偿献血抱迟疑态度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无偿献血,还和对血站的运作不了解、不信任有关。照有关部门的说法,血站供给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血浆本身是不算钱的,只是收取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但在人们眼里,这头是无偿献血,那边到医院看病用血却需要付费(即便可以无偿使用也需花费精力办理相关手续)。谁又知道,这原来不是“酒”的钱,而是“酒瓶”的成本?
昆明闹血荒,当地一名公务员就说:“我们担心献出去的血,会成为他人牟利的资源。”这还算是客气的说法,此前就有媒体质疑,某地血站工作人员年收入高达二十几万(后来当地血液中心澄清事实并非如此)。更有甚者,有人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却被众多网友耻笑谩骂,认为这个人是“血托”。
个中原因,除了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还在于各地血液中心的运作过于神秘,公众根本不知道自己无偿献出的血究竟到哪里去了。所以,对于血站来讲,最好的宣传其实就是进行财务公开,告诉公众自己从医疗机构收的钱到底是哪些生产成本。
据悉,各地血站大多享受财政补贴,实行收支两条线,从医院等机构收取的费用和血站自身并无关系。如此的话,血站更应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更何况,由于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各地血站就好像是一个由公众委托管理和运作的机构,血站当然有必要告诉公众,这些通过无偿献血采集来的血浆是如何输送出去的。
在现行采供血制度下,血站不仅具有公益性,而且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一旦为利益所驱动,很容易摇身变成追求商业效益的垄断机构。也因如此,血站不仅需要行政和法律监管,还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如果各地血站能够更加公开透明地运作,而事实确如卫生部长所称,其收取的只是生产过程的成本,相信公众会更加信任血站,并乐于无偿献血。
2010年10月29日
文/魏英杰
近日,各地闹血荒的现象引起了舆论关注,血库告急的原因何在,也引发了诸多议论。有报道称,这是需求量增加、供血量不足所致。这确属实情。可供血量不足,盖因无偿献血者少了,这又是为什么?
据称,这是部分人群对无偿献血存在误解,认为无偿献血有损身体健康,此外还质疑血站以无偿献血盈利,故而不愿意献血。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部开展的无偿献血活动时特意指出,不存在利用市民无偿献血血站盈利的情况,血站将血液出售给医院的费用,是回收生产过程的成本。又表示,采血技术有保障,公众也不用为献血安全担心。
以目前医疗科技水平,确实足以保障采血安全。许多人其实混淆了血站和单采血浆站的不同性质。单采血浆站是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只能从事采集血浆,供企业制作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而不能作临床输血使用;血站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各地设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医疗机构。此前许多报道披露的“卖血村”等现象,大多指的是单采血浆站所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各地血站发生的情况。
这说明,推行无偿献血制度后,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做得实在不够。这无疑是人们对无偿献血抱迟疑态度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无偿献血,还和对血站的运作不了解、不信任有关。照有关部门的说法,血站供给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血浆本身是不算钱的,只是收取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但在人们眼里,这头是无偿献血,那边到医院看病用血却需要付费(即便可以无偿使用也需花费精力办理相关手续)。谁又知道,这原来不是“酒”的钱,而是“酒瓶”的成本?
昆明闹血荒,当地一名公务员就说:“我们担心献出去的血,会成为他人牟利的资源。”这还算是客气的说法,此前就有媒体质疑,某地血站工作人员年收入高达二十几万(后来当地血液中心澄清事实并非如此)。更有甚者,有人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却被众多网友耻笑谩骂,认为这个人是“血托”。
个中原因,除了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还在于各地血液中心的运作过于神秘,公众根本不知道自己无偿献出的血究竟到哪里去了。所以,对于血站来讲,最好的宣传其实就是进行财务公开,告诉公众自己从医疗机构收的钱到底是哪些生产成本。
据悉,各地血站大多享受财政补贴,实行收支两条线,从医院等机构收取的费用和血站自身并无关系。如此的话,血站更应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更何况,由于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各地血站就好像是一个由公众委托管理和运作的机构,血站当然有必要告诉公众,这些通过无偿献血采集来的血浆是如何输送出去的。
在现行采供血制度下,血站不仅具有公益性,而且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一旦为利益所驱动,很容易摇身变成追求商业效益的垄断机构。也因如此,血站不仅需要行政和法律监管,还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如果各地血站能够更加公开透明地运作,而事实确如卫生部长所称,其收取的只是生产过程的成本,相信公众会更加信任血站,并乐于无偿献血。
2010年10月29日
前一篇:闹血荒的背后是“制度性贫血”
后一篇:化解血荒必须重建制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