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闹血荒的背后是“制度性贫血”

(2010-10-29 21:1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闹血荒的背后是“制度性贫血”

文/魏英杰

近日,媒体集中报道昆明遭遇十年来最严重血荒的问题,使这一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再度引起公众关注。

在昆明,有八成以上的手术因缺血被迫推迟,有的医院储血量甚至不够一次手术使用。有媒体分析,这一是由于用血需求增加,而供血渠道单一;二是当地无偿献血的两大来源——学生和农民工大量迁出市区,导致献血人员明显减少;三是由于政策原因,采血工作人员收入骤降,影响了血液供应。上述因素实则流于表面化,不足以揭示各地闹血荒的根源。

在我看来,无论是昆明还是其他地方,闹血荒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血慌”。目前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临床使用的血浆供应基本依赖于老百姓无偿献血。但正如调查显示,那些不想献血的人最担心的是传染疾病。这虽属无稽之谈,却具有深厚的大众心理基础。血液固然可能传播疾病,然而通过正规渠道献血却不必有这种担心。问题是,对于有些人来讲,既然存在这种说法,不如宁可信其有,因此也就不愿意主动献血了。不得不说,部分人群对献血的恐慌心理,如今已成为推行无偿献血的一大阻力。

闹血荒还源自于人们对现行采供血制度的困惑。这边是无偿献血,那边患者却是有偿使用,这当然让人心理不平衡。正如当地一名公务员所说:“我们担心献出去的血,会成为他人牟利的资源。”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从现实情况来看,人们住院用血并不免费——即便具有无偿使用条件者,也需花费不少精力办理相关手续。尽管当地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称,用血本身其实是免费的,从医院收取的只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姑且不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这至少证明相关部门在这上面的宣传做得非常不够。

更何况,由于有医保或其他医疗保障,许多人不用献血临床一样可以免费用血,这也让无偿献血者感到颇不公平。此外,受现行采供血制度限制,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无权自行采供血,而必须由指定血站供应。这就是说,电视上经常出现的病人情况危急、亲属挽起手腕献血的这一幕,在现实中其实是很难发生的。

几年前,就在昆明市东川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卢新华为挽救危重病人生命进行了紧急献血,这一义举却让医院因非法采供血而受到了严厉处罚。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和争论。相关报道也提到,由于昆明闹血荒,有位等待做手术的病患的亲戚朋友只好就近到献血车献血,然后经血液中心调拨到医院。可想而知,这样特事特办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这还不说,由于实行属地管理,这个地方要从另一地方调剂血浆,也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供采血制度的运作和管理手段缺乏灵活性,让各医疗机构面对血荒时更加捉襟见肘。

归根结底,各地闹血荒的根源就在于“制度性贫血”。病患缺血做不了手术,制度造血功能不足也将运作乏力,呈现疲态。当无偿献血制度遭遇具有公益性特征却又充满营利性冲动的采供血制度,整个机制陷入运转不灵几乎是不难预见的结果。当初国家为了确保血液安全,在各地设立了具有排他性的公益性卫生机构——血站及相关运作机制。但也要看到,倘若相关机构为商业利益所诱惑,再加上监管不力,有些血站难免摇身变成具有排他性的营利机构。

因此,应对血荒不仅要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更重要的是对症下药,恢复和提高相关制度的造血功能。在这问题上,恐怕要在无偿献血、公益性采供血以及是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问题上作出思考与选择。无论如何,无偿献血与有偿供应混搭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2010年10月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