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了拆拆了建,如此折腾为哪般
(2010-03-17 09:29: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建了拆拆了建,如此折腾为哪般
文/魏英杰
武汉市洪山区某小区400多套三层“联排别墅”,正面临着整体拆迁的命运。这些别墅建成不满5年,其中一期于2008年才建成,部分房屋尚未装修入住。据介绍,该地块将由地产商进行商业开发。当地街道办称,土地有限,将建高楼安置更多村民。
有的小区住户搞不明白,刚建的房子甚至还来不及住进去,为什么就要拆掉。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地块土地升值了,拆了别墅盖高层来安置拆迁户,多出来的土地就可以卖更多价钱。很多地方特别是城郊结合部,都有过这种建了拆、拆了建的遭遇。城市扩张,地价飞涨,受伤的通常是小老百姓。指不定当初那一轮拆迁和赔偿过程中,就有些住户就受到过不公对待;现在好不容易安顿好了,却又要面临“腾笼换鸟”的折腾。
表面上,这事情和城市规划缺乏远见有关,真要这么说,那也是乱规划所致。2003年,小区所在的地方被规划为高科技创业园、新技术开发区。不过七年时间,由于城中村改造(谁都知道这只是其中一个理由),这里又得重新来过。虽说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但变化得太快,那就不仅仅是规划的问题。可见这一切的背后,不可能没有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诉求。
类似情形并非一地所仅见,而是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前不久,福州一所投资上千万的新建小学(以及附近一个入住不满5年的住宅小区),由于所在地块要搞“总部经济”、商务中心,同样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在舆论关注下,建筑物虽然暂时没有被拆,小学却不得不为此让路,搬迁到其他地方。实际上,在强大的政府利益逻辑下,这所小学就算能够顶住压力,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恐怕最终也改变不了被拆的下场。
但我认为,不论是规划问题还是利益所趋,仍然难以全面深入地解释这种想拆就拆、拆拆建建的现象。乱拆建、瞎折腾,说到底还和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缺乏尊重产权的意识密切相关。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眼里,城市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他们涂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老百姓以及老百姓买的房子,只要有任何需要,随时都不妨请他们让路。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这里头最多就是一个怎么赔偿、安置的问题。更何况,大多数的城市拆迁都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从而得以雷厉风行、所向披靡。
这种思维逻辑和具体行为的来源,在于我国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这些土地在事实上又是由各级政府所负责管理的,这难免让大小地方官员们产生类似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幻觉。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房屋产权人的相关利益和权利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也就在所难免。试想,倘若房屋产权人拥有足够的“说不”的权利,除非出于自愿,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需要(包括公共利益)强拆,眼下各地还会发生那么多的拆迁暴力和悲剧事件吗?老百姓对自己的房屋和财产肯定是有权利意识的,遗憾的是,在强大的政府和商业利益面前,他们即便有心也无力进行充分博弈。
美国也有一个“最牛钉子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刚获奥斯卡奖的动画片《飞屋还游记》中有所描述,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西雅图的开发商想在某块地上建商用大厦,却碰上了一位死活不肯搬的老太太。老太太住的房子,连地皮加起来不过十来万美元,可开发商把赔偿标准提高到100万美元,还是没能说服老太太。老太太不肯搬,开发商无权强拆,就连政府部门也不能强行干涉。最后,开发商只好修改了图纸,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了一座凹造型的商业大楼。不得不说,这个故事至少眼下不太可能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政府缺乏产权意识,任意对城市建筑建了拆、拆了建,那还不是拍拍脑袋,一句话说了算的事情。依我看,这是比“土地财政”还要严重的现象和问题。
2010年3月16日
文/魏英杰
武汉市洪山区某小区400多套三层“联排别墅”,正面临着整体拆迁的命运。这些别墅建成不满5年,其中一期于2008年才建成,部分房屋尚未装修入住。据介绍,该地块将由地产商进行商业开发。当地街道办称,土地有限,将建高楼安置更多村民。
有的小区住户搞不明白,刚建的房子甚至还来不及住进去,为什么就要拆掉。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地块土地升值了,拆了别墅盖高层来安置拆迁户,多出来的土地就可以卖更多价钱。很多地方特别是城郊结合部,都有过这种建了拆、拆了建的遭遇。城市扩张,地价飞涨,受伤的通常是小老百姓。指不定当初那一轮拆迁和赔偿过程中,就有些住户就受到过不公对待;现在好不容易安顿好了,却又要面临“腾笼换鸟”的折腾。
表面上,这事情和城市规划缺乏远见有关,真要这么说,那也是乱规划所致。2003年,小区所在的地方被规划为高科技创业园、新技术开发区。不过七年时间,由于城中村改造(谁都知道这只是其中一个理由),这里又得重新来过。虽说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但变化得太快,那就不仅仅是规划的问题。可见这一切的背后,不可能没有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诉求。
类似情形并非一地所仅见,而是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前不久,福州一所投资上千万的新建小学(以及附近一个入住不满5年的住宅小区),由于所在地块要搞“总部经济”、商务中心,同样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在舆论关注下,建筑物虽然暂时没有被拆,小学却不得不为此让路,搬迁到其他地方。实际上,在强大的政府利益逻辑下,这所小学就算能够顶住压力,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恐怕最终也改变不了被拆的下场。
但我认为,不论是规划问题还是利益所趋,仍然难以全面深入地解释这种想拆就拆、拆拆建建的现象。乱拆建、瞎折腾,说到底还和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缺乏尊重产权的意识密切相关。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眼里,城市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他们涂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老百姓以及老百姓买的房子,只要有任何需要,随时都不妨请他们让路。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这里头最多就是一个怎么赔偿、安置的问题。更何况,大多数的城市拆迁都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从而得以雷厉风行、所向披靡。
这种思维逻辑和具体行为的来源,在于我国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这些土地在事实上又是由各级政府所负责管理的,这难免让大小地方官员们产生类似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幻觉。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房屋产权人的相关利益和权利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也就在所难免。试想,倘若房屋产权人拥有足够的“说不”的权利,除非出于自愿,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需要(包括公共利益)强拆,眼下各地还会发生那么多的拆迁暴力和悲剧事件吗?老百姓对自己的房屋和财产肯定是有权利意识的,遗憾的是,在强大的政府和商业利益面前,他们即便有心也无力进行充分博弈。
美国也有一个“最牛钉子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刚获奥斯卡奖的动画片《飞屋还游记》中有所描述,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西雅图的开发商想在某块地上建商用大厦,却碰上了一位死活不肯搬的老太太。老太太住的房子,连地皮加起来不过十来万美元,可开发商把赔偿标准提高到100万美元,还是没能说服老太太。老太太不肯搬,开发商无权强拆,就连政府部门也不能强行干涉。最后,开发商只好修改了图纸,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了一座凹造型的商业大楼。不得不说,这个故事至少眼下不太可能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政府缺乏产权意识,任意对城市建筑建了拆、拆了建,那还不是拍拍脑袋,一句话说了算的事情。依我看,这是比“土地财政”还要严重的现象和问题。
2010年3月16日
前一篇:春天,来读爱情
后一篇:章子怡“诈捐门”及慈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