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英杰
魏英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40
  • 关注人气:17,3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本哈根,今夜请别将我遗忘

(2009-12-21 16:32: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哥本哈根,今夜请别将我遗忘

文/魏英杰

当地时间19日下午,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争议声中落幕。超过1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会议延期一天结束——以如此庞大阵容应对世界瞩目的重大议题,最后却只是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无疑与外界的普遍预期差距甚远。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对此)完全满意。

这个结果恐怕也是在预料之中。与会各方分歧如此严重,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减排目标及其相关责任问题争持不下,早就表明了达成妥协的艰难程度。直至会议最后一刻,美国依然紧紧咬住自己的口径不放,即实行“有条件”的减排行动与出资承诺。这不由让人感慨,要是希拉里懂点中文的话,也许她会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美国经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无疑也是美国持当前立场的一个影响因素)这和此前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相违背的。

话说回来,奥巴马在最后一刻发挥了令人意外的作用。据称,当中国、印度、南非、巴西——也就是“基础四国”正在协商之际,奥巴马不请自来,四国会议立即变成了五国会谈。最后所达成的协议,就是在五国达成相对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本。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的一幕,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以“基础四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场直接的、关键性的对话。会谈之所以取得具有挽救性意义的突破,与此休戚相关。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这四个发展中国家正是去年美国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中所着力介绍的属于“他者的崛起”阵营的主力国家,而这部书奥巴马曾经随身携带,不时翻阅。看来,奥巴马一定意识到了,全世界要在一起办成什么事,离不开这些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携手合作。还可作为例证的是,奥巴马上任后,一改前任总统撇开联合国,采取单边主义政策,单独组团活动的特点(比如针对阿富汗、伊拉克发起的战争,而且上一次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大大增强了国际间对话与协作的力度。难怪,这次峰会虽然开得一团糟,中途还换了大会主席,可联合国却对会议感到很满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这次会议的结果多么让人失望,中国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作出了负责任的减排承诺,体现出了一个国家的诚意。中国所提出的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至45%,是所有国家中减排力度最大的。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这样做不仅充满国家智慧,而且该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之感到羞赧。

当然也要看到,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出于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摆在眼前的严峻形势使然。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承担更大的全球责任,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也说明了,我们必须把碳排放问题提上日常议程,而且必须当作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否则,国家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可能沦为一场空谈。此外,除碳排放问题外,我们还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和碳排放问题一样,也该摆上经济工作的重要议程。

气候峰会看上去很闹腾,似乎也很遥远。但如果把这当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碳排放问题不止影响到每一个国家,而且具体地影响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生存生活在这个世界,无时不刻都在呼吸着空气,感受着气候的变化。所以,温室效应问题才将全人类连接在了一起,也把大多国家召集到哥本哈根这个世界的角落。

这也就是说,应对碳排放问题不仅是国家的事情,还是每个地方,每家企业,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承担起来的责任。怎样减少碳排放,简单说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个人来讲,少开空调、暖气,少开车,都是在为减少碳排放做贡献。而地方政府及各级部门也应深刻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实际行动,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地方发展的一条可持续道路。

温室效应问题在学术上固然仍有一定争议,但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容质疑的。也因如此,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本质上就是全人类的一次共同行动——包括那些在场外举行抗议活动的,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虽然落幕了,但这座城市几天来所发生的一切却不该被遗忘。作为一次也许谈不上成功的人类共同行动,哥本哈根会议将成为全世界携手应对气候问题的一个艰难起点。

2009年12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