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特仑苏是否涉嫌虚假宣传?
(2009-02-13 10:03: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蒙牛特仑苏是否涉嫌虚假宣传?
文/魏英杰
如果把去年“三聚氰胺事件”比作中国乳业的寒冬,近日发生的蒙牛“OMP危机”则可能把刚刚有所恢复的消费信心打回原形。国家质检总局的一封公函,在叫停蒙牛特仑苏产品的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国产乳业再问责风暴。
按照质检总局的相关说法,蒙牛在其高端乳品特仑苏中所添加的OMP是否有害,尚需等待卫生部门的检测。但就目前证据来看,蒙牛公司恐怕很难从这场危机中安然抽身而出。无论检测结果为何,这家企业都将欠公众一个交代。
个中关键就在于,OMP到底是什么东西?
蒙牛官网及公开宣传材料显示,OMP(即造骨牛奶蛋白)是一种来自牛乳中的天然活性蛋白,能够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使肌体骨骼更健康。蒙牛公司副总裁孙先红曾表示,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而科普专栏作家方舟子认为,OMP实际上和IGF-1应是同一种物质。据国外学术研究表明,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这也是公众最为担心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则在公函中同时保留OMP和IGF-1两种叫法。
这说明,OMP既可能是蒙牛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也可能国际上所称的IGF-1。如果是前者,正如质检总局所强调的,其安全性尚未有明确规定;如果是后者,蒙牛则将面临一场重大公众安全危机。那样的话,别说蒙牛难逃罪责,整个国产乳业还将再次受累。
除此之外的第三种可能性,来自于蒙牛的最新说法。2月11日蒙牛发表声明称:OMP与IGF-1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物质。OMP就是国际上研究和使用多年的牛奶碱性蛋白MBP(Milk Basic Protein),其安全性受到了FDA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该声明还披露:“蒙牛的OMP原料均从新西兰TATUA公司进口……TATUA公司从牛奶中提取、并在全世界销售这些基础蛋白质也已有20多年历史……”
到这里,事情又回到了一个公众所熟悉的语境。正如发生在医药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噱头一样,药还是那个药,换个新名词就成了新药,然后把萝卜卖出人参的价。按照蒙牛最新说法,该公司价格比一般牛奶贵出二三倍的特仑苏,最大的秘诀也许就在于此。但是,如果OMP不过是从国外引进、行销多年的MBP,那么蒙牛此前所宣传的“自主研发”可能根本不存在,至少也要大打折扣。换言之,所谓的OMP无外乎蒙牛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即通过滥造生词(而不是研发)进行市场划分,从而攫取物非所值的高额利润——有报道称,特仑苏的销售利润高达100%。
这样的话,蒙牛还必须面临一个质疑:特仑苏产品广告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倘若事实果真如此,被市场营销人士视作经典案例的特仑苏产品宣传,如今反倒误了蒙牛的卿卿性命。到底OMP是一种可能致癌的添加剂,抑或是蒙牛公司的过度营销,相信结果很快就会出来。而结果无论是何者,对于正陷入公众信任危机的蒙牛,我想它更该面对的是自己,而不是急于四处扑火。
毫不夸张地说,蒙牛等国产乳业之所以逃过三聚氰胺大问责,是公众和监管部门对“民族企业”的一种宽容。否则,按照三聚氰胺事件流变过程中蒙牛的种种表现,这家企业早该被打入冷宫。但有一种思维终于占据上风:如果民族品牌全部倒下,中国乳业便会成为任外资宰割的羔羊。正因如此,除了三鹿被彻底清算,其他国产乳业大多获得反思和重振旗鼓的空间和机会。
但在今天,有必要强调一点:宽容不等于纵容。国产乳业更不该滥用公众的宽容之心。倘若有的民族品牌不止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且还继续祸害市场,就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依照法律严厉惩处。只有这样,关系公众生命安全的中国乳业,才能最终迎来春天。
2009年2月12日
文/魏英杰
如果把去年“三聚氰胺事件”比作中国乳业的寒冬,近日发生的蒙牛“OMP危机”则可能把刚刚有所恢复的消费信心打回原形。国家质检总局的一封公函,在叫停蒙牛特仑苏产品的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国产乳业再问责风暴。
按照质检总局的相关说法,蒙牛在其高端乳品特仑苏中所添加的OMP是否有害,尚需等待卫生部门的检测。但就目前证据来看,蒙牛公司恐怕很难从这场危机中安然抽身而出。无论检测结果为何,这家企业都将欠公众一个交代。
个中关键就在于,OMP到底是什么东西?
蒙牛官网及公开宣传材料显示,OMP(即造骨牛奶蛋白)是一种来自牛乳中的天然活性蛋白,能够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使肌体骨骼更健康。蒙牛公司副总裁孙先红曾表示,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而科普专栏作家方舟子认为,OMP实际上和IGF-1应是同一种物质。据国外学术研究表明,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这也是公众最为担心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则在公函中同时保留OMP和IGF-1两种叫法。
这说明,OMP既可能是蒙牛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也可能国际上所称的IGF-1。如果是前者,正如质检总局所强调的,其安全性尚未有明确规定;如果是后者,蒙牛则将面临一场重大公众安全危机。那样的话,别说蒙牛难逃罪责,整个国产乳业还将再次受累。
除此之外的第三种可能性,来自于蒙牛的最新说法。2月11日蒙牛发表声明称:OMP与IGF-1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物质。OMP就是国际上研究和使用多年的牛奶碱性蛋白MBP(Milk Basic Protein),其安全性受到了FDA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该声明还披露:“蒙牛的OMP原料均从新西兰TATUA公司进口……TATUA公司从牛奶中提取、并在全世界销售这些基础蛋白质也已有20多年历史……”
到这里,事情又回到了一个公众所熟悉的语境。正如发生在医药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噱头一样,药还是那个药,换个新名词就成了新药,然后把萝卜卖出人参的价。按照蒙牛最新说法,该公司价格比一般牛奶贵出二三倍的特仑苏,最大的秘诀也许就在于此。但是,如果OMP不过是从国外引进、行销多年的MBP,那么蒙牛此前所宣传的“自主研发”可能根本不存在,至少也要大打折扣。换言之,所谓的OMP无外乎蒙牛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即通过滥造生词(而不是研发)进行市场划分,从而攫取物非所值的高额利润——有报道称,特仑苏的销售利润高达100%。
这样的话,蒙牛还必须面临一个质疑:特仑苏产品广告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倘若事实果真如此,被市场营销人士视作经典案例的特仑苏产品宣传,如今反倒误了蒙牛的卿卿性命。到底OMP是一种可能致癌的添加剂,抑或是蒙牛公司的过度营销,相信结果很快就会出来。而结果无论是何者,对于正陷入公众信任危机的蒙牛,我想它更该面对的是自己,而不是急于四处扑火。
毫不夸张地说,蒙牛等国产乳业之所以逃过三聚氰胺大问责,是公众和监管部门对“民族企业”的一种宽容。否则,按照三聚氰胺事件流变过程中蒙牛的种种表现,这家企业早该被打入冷宫。但有一种思维终于占据上风:如果民族品牌全部倒下,中国乳业便会成为任外资宰割的羔羊。正因如此,除了三鹿被彻底清算,其他国产乳业大多获得反思和重振旗鼓的空间和机会。
但在今天,有必要强调一点:宽容不等于纵容。国产乳业更不该滥用公众的宽容之心。倘若有的民族品牌不止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且还继续祸害市场,就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依照法律严厉惩处。只有这样,关系公众生命安全的中国乳业,才能最终迎来春天。
2009年2月12日
前一篇:回不去的传统
后一篇:蒙牛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