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批评 |
电子杂志谈不上“开啦”
文/魏英杰
徐静蕾,江湖人称“老徐”。我这位同龄人,在她33岁生日那天,推出电子杂志《开啦》。据称,当期广告收入即达200万元。这个数据,即便打五折,也足以让所有搞电子杂志的人另眼相看。大家都觉得,现在电子杂志要盈利,几乎是个不可能的神话。
但我以为,这个文化产业的资本故事很难复制。如果不是老徐,换作其他人来做这件事,未必能取得这般立竿见影的效果。
200万元的广告收入怎么来的?一者在于老徐是人气明星,这是她所有商业操作的“老本”。说白了,其他资源无非老徐身份的一种能量转换。其二,老徐是全球博客点击率第一的博主,这是电子杂志的人气保证。合理想象,只要部分博客粉丝转移视线,《开啦》就拥有数十上百万的阅读人群。其三,以老徐在影视娱乐和文化圈的人脉,支撑一本电子杂志运作,题材不会缺少。
仅此三点,老徐即便不办电子杂志,搞纸媒出版一样有潜力。
而在盈利模式上,尚有二大关键。一是,《开啦》现有广告客户,大抵是老徐代言的几家厂商。有这几家厂商托底,至少不会揭不开锅。第二点更为关键,就是目前《开啦》并未向读者收费,而是和“第三方”合作提供下载。这类似于“捆绑销售”,这也是电子杂志目前比较合理化的商业模式。
不过,这些有利条件只是《开啦》成功的一小半。另一半,关键在于内容。
虽然《开啦》目前只出了一期,但定位已经很明显,就是文化娱乐杂志。这是老徐的优势。因此,她在“老徐会客厅”栏目,可以一口气做好几个明星的独家专访。还可以拉王朔、韩寒等人写稿。《开啦》创刊号容量有53M,换成铅字不知道有多少字,反正很吓人。
但是,《开啦》真正的挑战在于:谁需要这样一本文化娱乐杂志?
当前的互联网,本身就已高度娱乐化。娱乐信息泛滥成灾,“娱乐至死”的感慨此起彼伏。《开啦》能做到什么份上,使人非订阅不可?独家专访很有吸引力,但你不能保证受访者今天对你说的,明天不会再对另一家媒体透露。更致命的是,只要有一个人下载你的电子杂志,如果他愿意的话,就可以立即进行转载。所有技术防线,至少目前都抵挡不住复制、粘贴的“网络神功”。如此,《开啦》也许阅读率很高,但订阅率必受影响,而这将直接伤害杂志盈利模式。
也就是说,如果内容不具备高度吸引力,或者难以保证阅读的“权限”,其商业化前景很难保证。这是《开啦》现在就会碰上的问题。
说实在的,这些还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之所以关注《开啦》,是看到有人批评这本电子杂志内容上有“越界”之嫌,直指杂志里一篇题为《我们的性能力》(署名“名儿”,据说是老徐本人)的文章。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并非因为讨论性(其实,这篇文章一点都不“敏感”),而是涉及一本杂志能够做到什么程度问题。在我看来,电子杂志的魅力并不在于商业化,而在于是否拥有比传统媒体更为宽泛的操作尺度(当然,共同的前提是遵循现行法律)。
我也在做一本《关天网刊》的人文电子杂志,类似于同人电子杂志。订阅不多,但读者群稳定、准确。有人说,看上去挺不错的,为什么不做成纸媒。对此,我倒是十分清醒。我告诉他:电子杂志的魅力一在于免费,二在于相对自由。一旦纸质化,一切便将化为乌有。我还有几个朋友,也在搞电子杂志。比如,安替的《纵横周刊》,是国际时事观察类的;李华芳主持的《思想库》和《读品》,前者是思想学术类,后者是阅读类的。这些电子杂志目前都没有商业化,但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试图坚持独立和专业的价值取向。
说不客气点,老徐办一本文娱电子杂志,一点儿也不让人惊喜;办电子杂志赚到钱,年收入赶上章子怡,更不是什么值得凑热闹的事。做到这点,不过是这个世界多了点娱乐,有些人多了点收入而已。《开啦》,无非网络资本市场的一则新故事,其亮丽的盈利模式,掩饰不住杂志空洞内涵与苍白面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电子杂志,远远谈不上“开啦”。
200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