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2013-11-19 11:13:36)
凡是和中国足球有过交情的人对昆明都不陌生。
我是在80年代中后期“进入”昆明的。那时候,中国足球甲级队每年新年后春节前都会齐集在那里,美其名曰:“春训”。
那个时候,海埂基地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一共有12片场地,就像大学里上课总要更换不同的教室一样,每队每天在哪一片场地训练都不重样。“领队,我们明天在哪训练啊?”“等下王导,我去办公室看看”。
这个办公室,指的就是春训办公室,由足协官员坐镇领导。官员的工作,除了划定训练场地,还要到每个场地检查,看看哪个队伍训练没按照大纲要求,哪支队伍又放羊了;晚上还要巡查,看看哪支队的哪个出名调皮鬼又溜出去了。走在海埂基地的大道上,挂在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在通知:“今晚7点,各队领队到春训办公室开会,不得缺席……”
办公室位于小白楼。小白楼在基地最深处,就像个小招待所,来基地的重要人物,足协官员,还有国家队,都在这里住,这里是基地在中枢,有的人饭后睡前喜欢去那逛逛,也有的不屑:“我才不去拍马屁呢”。
昆明地处高原,平均海拔1800米,我第一次去昆明时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头沉鼻子也不舒服,以为是感冒了。问了“老昆明”才知道这就是高原反应,第二天即恢复如常。有趣的是,之后不下十次赴昆明,再也没有第一天那种反应,可见适应高原反应就像是学会了游泳一样,可以跟随你一辈子。
海埂的生活过得很舒服,四季如春,真正的天高云淡,光照很足,很少有上海经常性的阴雨天。午饭后,可以躲到树荫下,听着风吹着树叶的沙沙声,在草地上打个盹,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当然,更舒服的是每天绕着场子看训练。中国一线有足球队都在这里训练,你可以听到各种地方口音,很热闹。条件好的队运动服也漂亮,当然,最亮的是国家队队员,一身的阿迪亮闪闪。
偶尔有两支队伍约打练习赛,场边就会密密麻麻围满人,有看热闹的,也有各队的密探。由于还没有转会,球队全是由本地人为主,像辽宁队前锋多达7个,个个能力都差不多,却也不能转给需要的队伍。因此主教练李应发每次比赛最头痛的就是填比赛阵容,前锋上谁呢?
2000年后我又去过几次,海埂已经大变样了,多了几个室内训练场,宿舍也宾馆化了,进门处开了几家小饭馆,俗气的是还多了家练歌房——但无论如何,昆明,海埂,还是很值得留恋的。
上海距离昆明2300多公里,开车1天多,坐飞机2小时45分钟。不算远也不算近,可以随时去走走,看看。但是昆明虽好,毕竟不是家乡。相比昆明,我还是更喜欢黄浦江苏州河,外滩陆家嘴,石库门小弄堂,大饼油条生煎馒头,闲来还能去虹口、八万人看中超。可以支持的上海球队有几支,任选。这是上海人的根,就像任何地方的人一样,家乡是永远忘不了的地方,它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就如传统,一脉永传。
传统很重要,传统是可以留存在心底的美好东西。但如果它被金钱绑架,那就失去了原有的属性,不值得留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