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家庭教育 |
分类: 综合研究 |
对“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的批判与反思
这几年,经常听到关于“关系和教育”的陈述,经典的当属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好关系才有好教育”观点,以及著名记者及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说的“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等。
由于这两位名人对关系对教育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于是,各种“关系大于教育”的说法甚嚣尘上。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观点无论是逻辑还是概念都存在太大的硬伤。如此业余和明显的错误论调,却能广为传播,被各路专家和家长附和、传阅,甚至奉为金科玉臬。
多年来,我自诩求教育之科学精神,讲教育之人文情怀。可是,没有科学精神的教育,没有求真务实的教育,如何为人师?做教育的,不研究真理,是谓不专;只会逢迎取巧,是谓不义。
本无意品评名家观点,只是事关教育和大众。首先我对“教育”有一种敬畏心,“小处也不可随便”!面对大众,本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和操守,必须发声。为此,遂作此文,直抒胸臆,以理求真,以文会友。对错是非,尽由各位看官评判!特别声明。
让我们先总结一下以上两位名人代表的观点核心,其实就是一点: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及第一性。在这样的认知下,于是有了“关系决定教育”,甚至有了“关系就是教育”的各种推论。
说句不是题外话的话,只要上过高中,一定对一对概念特别有印象,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或许,不用我多说什么,似乎已经明白为什么我对这种“关系决定教育”论述的不屑和无奈了。
书归正传,今天我们就尽量全面讨论一下“关系”和“教育”。
一、“关系”与“教育”以及它们的关系
1、教育
教育,广义上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孩子)而言,教育是教师(家长)的重要职能。其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努力来实现教育的宗旨,譬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有态度和价值观等。
2、关系
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关系和教育”中,这个“关系”主要指人际关系。这个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这个关系分三个层面和属性,分别是由社会角色决定的基础关系,由双方交互产生的情感关系和由认知成长发生的精神关系。
基础关系,不是由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关系,是自然属性。譬如老张和小张,可能是由于血缘决定了一种父子关系,也可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关系,或者是一个班的同学关系或师生关系,或者是楼上楼下的邻里关系。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能匹配到一种基础关系。基础关系分强关系和弱关系。随着社交场景的不同,这种关系给人带来的交往机会和结果就有不同。
情感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由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互动从而积累沉淀的情感水平,是社会属性。彼此互动越多,时间与经济成本越高,则粘性越强,情感关系程度越高。譬如“远亲不如近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的,恋爱多年的男女虽觉得彼此不是很合适,还是步入婚姻殿堂,往往就是由于彼此情感付出太多,很难舍弃而造成的。
精神关系,是指通过双方交往中收获的文化成果而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和认可度,是人文属性。文化成果往往是通过彼此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习而发生的,满意度越高,则权威度和精神关系水平越高,反之,精神关系水平就越差。
譬如“弗洛伊德和荣格”和“尼采和瓦格纳”的交往,就属于开始“一见倾心”,后来则“渐行渐远”,就是对精神关系从满意到不满意的过程。
还有常说的“七年之痒”,就是情感关系水平很高,但精神关系没有得到成长和加强,从而导致精神出轨,甚至情感破裂。当然还有很多时光愈久,关系愈浓的精神关系,是因为彼此一直影响、加持和激发,所以越交往越感到欣喜。
关于人际关系的三个属性的确认,是在下根据关系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做的解读。从这三方面看,就会发现对“关系”的简单化理解很容易造成对“关系”的特性与作用的误判。
3、“关系”和“教育”的关系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关系不仅有其客观性,还有主观性。所以做出以下推论:
1)基础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好坏;情感关系是彼此交互后产生的,只有多少;精神关系是教育形成的,可论优劣。
师生这组基础关系开始的时候,只是由于教育职能而体现的一种客观关系,没有好坏。所谓的关系好与坏是通过教育行为发生后而得到的个人体验与评价。亲子这组基础关系不仅有情感关系水平,也体现精神关系水平。
2)基础关系是教育发生的客观前提,和教育无关。譬如作为父母,就有行使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就有行使教育和指导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3)情感关系对教育发生的效果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注意: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关系的起点有很大的不同。)
4)精神关系是教育发生的成果表现,更多是由于师者(教师或家长)的知识与思想水平决定的。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说,就是通过基础关系链接,然后有了精神关系的确认和坚持,继而强化了彼此的情感关系。“教育”中的所谓“好关系”是“好教育”的结果。
二、“关系决定教育”类错误论述的分析与后果
1、以简单思维来解释和解决复杂问题是一种思维低级和学术业余的表现!
如“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类的表达,这样一种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以偏概全的、武断极端的方式来阐述关系与教育这样复杂的话题,这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可惜,这种简单化的思维和阐述,表现为口号式、脸谱式、顺口溜式的表达等等,往往更会受到国人的青睐。当然,遗祸更甚!
不论其他,仅仅是这种简单化思维方式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反省和警醒。
2、“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等是概念不清,因果倒错,逻辑混乱的体现!
首先看看两个概念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关系,不一定有教育。譬如,你在路上走,有人从你身边擦肩而过。那么你们是路人的关系,大概率不会也不容易发生教育。即便是在更强的基础关系里,譬如亲子关系,也不等于一定会发生教育,譬如一句很厉害的骂人话“有娘生,没人教”。
但是,有了教育,就一定会有关系的变化(指精神关系和情感关系)。从教育发生的前提来看,譬如家长和孩子,家长有足够明确的意愿教化孩子,教育则顺应产生;教师和学生由于自己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这种角色或身份的驱使下,教育才依势产生。
在这种伴随着情感交互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关系,或是严格的师生关系,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从这一角度讲,“好关系,才有好教育”中所强调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的、和谐的情感链接,实质是在教育之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是教育先于关系。让人非常难以理解的是,诸位大师想强调的“好关系”则是“好教育”之前发生的基础。
试问,没有教育做出的引领和积累,如何构建情感关系和精神关系?
所以,“好关系才有好教育”和“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是因果倒错,“好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则是属性不同的胡乱比较,如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的说法干脆则属于信口开河。就如说“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一样无知!
3、“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等观点的后果
“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等观点,是对“关系”和“教育”的关系出现了理解偏差,这种本末倒置的理解,是对关系的庸俗化和物质化的理解。使之偏离正确的教育轨道,陷入关系主义误区。
人们会将关系绝对化,简单夸大建立关系的唯一性,形成“关系主义”倾向,一切唯关系而论;其次,在关系主义理论之下,更容易滋生对教育的偏见和忽视。
持有“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的观点,很容易会让我们的家长或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处理好了关系,教育自然就好了。造成的后果是,教育者会失去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科学安排与规划,离科学和正确的教育之路越走越远;而在无孔不入的信息社会,受教育者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不足都是因为家长或教师和自己的关系不好造成的,自然而本能的把问题的肇因推给了外部。
具体来说,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不好,是由于教育不好;教育的不好,是由于亲子关系不好。教师也如此。因此,为了提升成绩,实现所谓的好教育,于是,就舍本逐末地和孩子学习友好相处之道。可是往往还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殊不知,只想通过非教育的行为构建情感链接就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而缺乏教育理念引领的教育往往只能无法构建真正适合教育发展的精神关系。换句话说,没有权威,教育只能是苍白的自说自话。
所以,“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的论调只能暂时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由于学习而引发的亲子矛盾,不过是饮鸩止渴。所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对策,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麻醉。长远看并不能真正解决家长的焦虑,自然也无法解决孩子教育上的各种问题。
三、正确的观点应是“好教育,才有好关系”
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水平,首先表现在知识与文化的成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和影响的认同成正比。
好关系的核心要素及终极评价是精神关系。具体表现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由教育内容和过程而产生的有价与有效的文化成果。这个文化成果不仅体现为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有规则及契约精神,尊重与边界意识,平等与生命意志等的成长与发展。
好关系的外显成果是情感关系,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在交互过程中沉淀下的和谐与喜悦的心理感觉和情绪体验。很多人会容易误解的一个结论就是,家长(教师)和孩子(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等属于关系经营的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结果,而不是靠生活保障、克制情绪和降低期望值等方法而得到的结果。
影响教育是否好坏的因素很多,譬如,教育者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理念,甚至性别、形象和个性等都会影响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接收与认同。这些都和情感关系无关,但都会对情感关系会产生影响。
所以,评价教育是否好坏的首要因素是否能得到好的精神关系,但精神关系好不一定可以得到情感关系的高满意度,而不好的教育则一定意味精神关系不够良好,但是情感关系却可以达到较好的水平。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譬如一名学生很认可某位老师的专业水平,虽受益良多,即精神关系得到基本认可,但可能却非常排斥和厌恶这个老师,即情感关系不佳。所以,好的教育不一定产生或依赖好的情感关系。
反之,有的学生和老师私人的情感关系很好,但对其专业水准等却不置可否。现实中有许多学困生与老师的关系很好,甚至这种关系在学生毕业后,也会一直延续。可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成果。
我们教育者的目的是为了做教育,做有效能的教育,不是为了关系才做教育。关系对教育有反作用,但是也只有教育做到位了,关系才能自然健康发展,才能反哺教育。
所以,只有好教育,才有好关系。离开教育谈关系,就是逆行倒施,隔靴搔痒,舍本逐末。不能把教育的无能转嫁到关系的不良。关系表示不能背这个锅!
再说一次,关系是教育的果,无教育,不关系。“好教育才有好关系”!
后记
这篇文章的出炉,想必会让许多人感到不适。但是对于那些颇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名流,我认为您若是出语不慎,观点不妥,难免会贻误大众。不能说生灵涂炭,至少也贻害无穷。如教育有灵,可以算是佛头着粪了。
当然,如果各位觉得不妥或不认可的地方,也请直言不讳,感谢留言指正!